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报项目、申经费、评“帽子”,这些琐事杂事可能逼走科研人员

2018-06-21 09:14:24      参与评论()人

让 “帽子”更有公信力

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知名科学家陈多(化名)正出差在外。但他心里有些事情放不下,时不时给自己课题组的工作人员打个电话:“你们的表填得怎么样了?”

“等我自己回去了,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各种申报材料看完。”他略带自嘲地说,“有没有人能统计一下,跟外国人相比,中国人用来打印表格和材料的纸要多多少?”

项目到处有,“帽子”满天飞,表格天天填,材料常常报。陈多认为,问题根源在于一些管理部门没能把科技创新这件事理解透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各级管理者更倾向于做一些有显示度的事。至于怎样为科技工作者切切实实地做点事,还是动的脑筋太少、想的办法太少。

在陈多看来,人才“帽子”不光太多,而且太滥。当下一些人才计划的操作模式,就是由政府部门组织一批专家进行评审,少数专家垄断各个领域人才评选的现象也随之出现。某位专家可能只精通一个分支领域,现在却要对多个不同行业的人才进行评判,决定谁榜上有名,谁名落孙山。“帽子”的公信力也由此下降。

陈多为此多方呼吁,希望政府适当放权,让人才计划回归行业自身。由各个协会、学会评出“帽子”,然后在行业内进行公示,这样的“帽子”,公信力更强,也更能起到对人才的激励和鼓舞作用。

他同时指出,“帽子”要就事论事、严谨真实,“论文好就是论文好,工作好就是工作好。不要跟风吹‘帽子’,把获奖者捧上天。越轻描淡写,反而越有生命力”。

(原标题:留下还是离开,这是个问题)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