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李光荣的保险往事(上篇)|理财险“教父”的滑铁卢

2018-06-13 09:23:56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李光荣(前排左二)与何盛明

李光荣与华安保险的故事开始于2002年。当年,李光荣通过特华投资联合深圳市庆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庆宝”)、广州市鑫中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广州鑫中业”)、深圳市深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深圳深信”)、广州市百泽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广州百泽”)、广州市泽达棉麻纺织品有限公司(下称“广州泽达”)、广州利迪经贸有限公司(下称“广州利迪”)等6家公司,从华侨城集团等11家公司手中买下华安保险的股权以完成控股。华安保险也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控股的保险公司。

曾有朋友劝李光荣不要去做保险,毕竟他不懂这个行业。但李光荣坚持要闯一闯,他认为保险是一个平台,有保费收入,有现金流,可以进行资本运作。

李光荣在资本运作上的长袖善舞也使得华安保险的发展有了更鲜明的资本印记;其推出的国内首个利率联动储金型财产险产品在保险业引发巨大反响,有观点称“与其说吴小晖等大鳄系巴菲特门徒,倒不如说,李光荣才更像是他们的‘教父’,他才是将投资型财险玩到极致的第一人”;与湘晖系、海航集团间的频频往来也使得市场对这位湖南籍神秘商人有了更多的猜测。

华安保险的第一次扩张:发行300多亿理财险

李光荣清楚自己接手的是一家累计亏损27亿元的保险公司。但当时华安保险在全行业的地位之低,是他没有料到的,政府有关部门都怕沾华安的边。

华安保险总部大厦

对于华安保险的经营问题,李光荣在2002年下半年工作动员大会上做了一个总结,这是李光荣第一次与众多华安员工见面。李光荣称,华安主要存在业绩急剧下滑、市场份额越来越小、赔款率急剧增加、利润滑坡、员工收入处于同行业最低水平、人才流失严重、留下来的员工情绪不稳定、公司形象严重受损等八个方面的问题。

“我们特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许多大企业做过财务顾问,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家像华安的情况这么复杂。”李光荣在会上谈到。

当时华安保险80%的人在做车险等传统险种,相当大一部分资源也用到了这上面。但车险业务不但不能实现盈利,还吞噬了其他业务的收益。2005年,李光荣提出要“坚决铲除车险毒瘤”的休克疗法,明确要放弃不规范的传统保险业务(包括车险、财产险、人身险)。

李光荣当时表示,今后车险经营必须严格按照保监会的规定,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其他外部成本和费用处理方式。他还在各地扩充了稽核监察人员,利用稽核监察体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特华投资

特华投资的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坦率说,当时的华安保险有很多问题,有很多蛀虫。那时候行业通病也这样,只不过光荣总用了铁腕手法。”

李光荣一边“战略放弃”不规范的传统保险业务,另一边将人力物力向理财险倾斜。

在精于资本运作的李光荣眼中,保险的发展,本质上应是依靠两个轮子向前,即保险和投资。这一理念也或多或少促成了业内首个利率联动储金型财产险产品的面世。华安保险第一次扩张的资本积累也源于此。

2004年,华安保险发布一款具有收益随利率联动特点的华安金龙理财型家庭财产保险产品。这款通过银行渠道发售的与银行利率联动的理财险,当时是业内首创,而且当时保监会只批给了华安保险一家。

尝到了理财险获取投保资金短期成本低又能迅速带来大量现金流的甜头之后,华安保险在2005年迅速开始结构调整,在战略目标规划中要求理财险三年后占据保费规模的半壁江山。2005年,华安保险的资产规模由年初的14.6亿元,增长到年底的超50亿元,其中理财险销售达到34.7亿元。华安保险官网显示,自2004年7月3日后三年内,共销售理财险产品300多亿元。

在华安保险理财险的激进扩张的同时,也赶上了好时候。2005年,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至998点,但从此之后到2007年,中国股票市场迎来了一场空前的大牛市,上证指数最高涨到了6124点。

这一波牛市把华安保险和李光荣推上了“高峰时刻”。2006年,华安保险实现了全面盈利,一年的利润除了把以前年度累计亏损的窟窿全部填平外,还有一些剩余。从2005年初至2007年底三年内,华安保险资产规模从14亿元增长至447亿元,在产险行业排名第二,市场占比为11.3%;净资产从资本金亏损发展到近50亿元,位列产险行业第四。

这也是华安最辉煌的时刻。此后,等待华安保险和李光荣的是“下坡路”。

华安保险二次扩张:开1万家连锁门店

在资本快速积累的同时,李光荣又将目光转向了保险营销模式转型。

2007年初,李光荣提出建设连锁式营销服务部。李光荣构想的是建立连锁金融百货商店,让投资者可以像去沃尔玛购物一样“一站式”购买包括保险、证券等在内的金融产品。

这可以视为华安保险的第二次扩张,目标是建立1万家连锁门店。

一位接近李光荣的人士在谈及门店模式时表示,中国许多地方对保险代理人很排斥,门都不让进,而且有些保险代理人也不可靠,所以很多人一听说推销保险就把他拒之门外。中国的老百姓很相信“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门店模式也是迎合消费者这种心理,使有保险需求的人安心投保。应该说,建设保险门店是一种有益探索。

不过,李光荣心里想的不止这些。他认为连锁营销模式可以获得两次价值提升:一次是房地产升值;另一个是网络价值,他甚至说,在拥有1万家门店后,就不再是“银保合作”,而是“保银合作”了。

李光荣的真正目标是金融控股集团。他在公司内部指出,一方面建设连锁营销服务部,另一方面金融控股集团的构建工作也不能耽误,投资控股或参股资产管理公司、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各方面工作也要往前走。

远景很美好,但是营销服务部建设本身非常消耗资金。按照李光荣自己的估算,开1万家门店,平均每家店50平方米,按均价1.5万元/平方米全部买下来就需要75亿元资金。但是,华安保险本身并没有这么多钱,李光荣将资金来源寄希望于公司的上市。

从其内部多次谈话来看,李光荣对华安保险上市的信心很足。在动员员工加快建设营销服务部时,李光荣多次表示,不要考虑钱的问题。

“可能事情搞得比较成功,摊子也大了,就有点膨胀”。一位接近李光荣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然而,华安保险的上市梦一再落空。先是在2007年6月,华安保险试图借壳华盛达(现为刚泰控股,600687.SH)失败,后来2008年李光荣希望先通过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再上市时,遇上了了全球金融危机,上市目标再次落空。

融资没有进来,门店的建设却已铺开,加上金融危机就在眼前,李光荣遇到了压力。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