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基于杠杆率趋稳的政策调整已开始,需警惕市场借此与央行博弈

2018-05-14 15:16:48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从去年上半年以来,中国将“金融安全”提高到了“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的高度,由此吹响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号角。

央行原行长周小川曾言“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央行行长易纲则称“防风险首要任务是先稳住总体杠杆率”,总之,中国从去年上半年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的去杠杆进程,同时使得去杠杆成为了货币政策决策过程中必须重要考虑的内容。去杠杆进程也成为了观察央行货币政策动向的重要因素。

央行说了什么?

这篇专栏可以用“两个判断”和“两个解释”来概括。

第一个判断是,2017年宏观杠杆率趋稳。

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宏观杠杆率上升2.7个百分点至250.3%。而2012年至2016年,年均提高13.5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企业部门杠杆率较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至159%,是2011年来首次下降;政府部门杠杆率较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至36.2%;住户部门杠杆率较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至55.1%。

央行对宏观杠杆率趋稳的解释有3条:

1.经济稳中向好,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长,有助于稳定债务率;

2.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及结构性信贷政策效果显现,货币信贷总体保持适度增长;

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等软约束主体债务受到遏制,国有企业债务增速放缓。

第二个判断是,未来宏观杠杆率有望进一步趋稳,并逐步实现结构性去杠杆。

央行对这个判断的解释是,推动过去杠杆率快速攀升的四个因素开始出现了新变化:

1.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然要求提高债务资金的利用效率,有助于带动杠杆率下行。

2.中国商品和要素领域的货币化程度已经较高,伴随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货币化进程也将趋缓,在杠杆率上会有所显现。这个主要指的是城镇化、房地产市场发展等将趋缓。

3.金融监管加强,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对影子银行导致杠杆率上升的情况有所抑制。

4.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深入实施等将有利于宏观杠杆率企稳甚至下降。

央行已经做了什么?

市场将很多注意力放在“宏观杠杆率趋稳”这个判断上,但实际上基于宏观杠杆率趋稳的政策调整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