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易纲的调控:降准背后的三个初衷与三处风险

2018-04-25 13:34:40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图1 中国货币市场利率和10年国债利率

上述金融市场变化,表明市场对于央行政策取向的判断已有了深刻变化,由于本次降准举措,既是易纲行长履新以来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上的首次举动,同时又代表了本届政府宏观调控的逻辑特点。

因此,本次降准需要在宏观上进行两个层面的分析。

第一个层面的分析:本次降准的初衷是什么?

初衷1:货币供求关系矫正的需要。年初“两会”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今年一季度最新的宏观数据显示,GDP名义增速已由2016年一季度6.9%的低位回升至目前的10.2%,同期社会融资增速虽回落,但还保持在GDP曲线之上(10.5%),可是M2的增速却已降至8.2%的历史低位,显然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存在较大程度的偏离,需要对其做出矫正。

图2 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金融环境

另外,货币乘数(M2/基础货币)于今年1月份升至5.6之后,已连续两个月下降,货币乘数的缩小更会加重M2下降态势。

图3 M2增速与货币乘数

因此,通过降低准备金率,扩大货币乘数,进而抬升广义货币供给(M2)增速,就具备了政策空间。而在2016-2017年期间,M2虽也持续处于下降态势,但由于当时经济一方面受到结构性因素拖累,另一方面还受到周期性因素的拖累,所以GDP曲线始终位于M2曲线下方,加之货币乘数还处于持续扩大状态,所以当时大幅、连续降准的空间十分有限。

初衷2:经济周期性态势好转后的总量调控的空间打开。GDP实际增速触底回升、GDP名义增速重返两位数、物价情况的持续好转以及订单、货运、用电量等高频数据,均反映出经济逐步具有了趋势性复苏势头。而从4月23日政治局会议公告措辞释放出的信号是,宏观层的判断已转为“经济周期性态势好转”(去年4月份政治局会议公告的措辞是“当前经济向好有周期性等因素”),相应宏观调控也应有所调整。例如,针对结构性问题的滴灌应逐渐向总量调控回归,同时通过用准备金置换出高成本的MLF资金(目前1年期MLF利率为3.3%),还能为商业银行主动降低融资成本提供空间。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

    点击加载更多相关新闻
    没有更多相关新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