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继习近平主席在博鳌论坛开幕式上一锤定音,宣布要“大幅度放宽金融市场准入”后,昨天(4月11日),央行行长易纲也迅速将细化之后的十二大措施、以及“两步走”的路线图,公诸于世。
的确,力度很大。比如,易纲说,在“几个月内”就将实施的改革措施包括:
1.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内外资一视同仁;允许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
2.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三年后不再设限;
3.不再要求合资证券公司境内股东至少有一家是证券公司;
4.为进一步完善内地与香港两地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从5月1日起把互联互通每日额度扩大四倍;
5.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来华经营保险代理业务和保险公估业务。
6.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与中资机构一致。
而在年底之前,还有包括“鼓励在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货币经纪、消费金融等银行业金融领域引入外资”、“大幅度扩大外资银行业务范围”等措施将落地,“沪伦通”也争取在今年内开通。
这些“超预期”的金融开放政策意味着什么?对中国的从业者、投资者乃至普通中国人来说,又有何种影响?
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第一,为什么要扩大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第二,为什么是现在?
开放
要回答开放的原因,可以从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刚发布的《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18年度报告》中寻找答案。这份报告的开篇便提纲挈领地说,当下的亚洲金融市场,存在着“脆弱的复苏与持续的不确定性”。
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观察过去几年全球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就会发现,资金在不断流入发达经济体。以2016年为例,该年度美国和欧盟的证券市场一共吸收了5.63万亿美元的资金,占据全球总流入资金的96%。
而就在剩余区区的4%中,流入中国金融市场的资金仅有679.59亿美元,仅占整个大盘子的1.16%,远小于日韩等其他亚洲主要经济体。
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投资出现暴涨。注意,这里的对外投资,可不仅仅指出去“买买买”的直接投资,也包括证券市场的资产组合投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对外资产组合投资达到788.3亿美元——一进一出后,资本呈现净流出局面。
为什么会这样?这篇报告提出了两个原因:一是亚洲经济体的金融市场不发达,开放程度不够,过剩储蓄无法在当地得到有效调动;二是因为内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亚洲各经济体的企业和个人,把西方金融市场作为规避风险的安全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