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煤改气”尴尬源头何在?综合协调不够、执行又操之过急(2)

2017-12-08 09:38:46      参与评论()人

毛泽东还尖锐地指出,“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

说得很深刻。

但是,基层执行过程中的“盲目”有时又并不完全是主观恶意,只是在这种运动式的、限期执行完毕的压力下,在上级领导斩钉截铁定任务、下指标,干不好就下台的威吓里,即使可能基层对改革对象情况的掌握要比上级更精准,基层依然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腾挪的空间。这在短时间的改革推进中,尤为明显。

于是,压力层层传导,指标层层加码。上边说30天,到了底下就要求20天、半个月搞定。政策执行的钢绳越绷越紧。缺乏弹性的后果,就是在意外之下,执行者反倒脆弱不堪。

这些年,一些地方的制定的改革政策推不动,遇到阻力或反弹,就以稳定为由迅速回缩,结果,改革变成半拉子,政府信誉权威受损害,改革对象觉得,闹一闹有好处。如此,陷入恶性循环。

而究其源头,背后都有改革政策在制定和推进过程中存在制定前综合协调不够、单方面推进,执行又操之过急的问题。

比如“煤改气”“煤改电”,对环保自然是好事,但要让一个煤炭为主力能源的国家彻底扭转原来的能源结构,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不仅是一个环保部,还有发改委、住建部、能源局等等,涉及能源价格调整、小区管道改造、群众安置等大量工作,很难在短时期内一蹴而就。如果只是为了单一的环保指标,那可以大干快上,简单封了老百姓的烟囱、煤球炉交差,但电、气的管道线路建设又一时半会跟不上,到了冬天,就出现供暖的断档,天是蓝了,百姓却冻了。而已经装了电、气设备的,因为价格比烧煤要贵得多,政府补贴又跟不上,几千上万的取暖费对很多家庭来说负担太重。

但面对汹汹而来的社会舆情,政策制定者抱屈:我这都是为老百姓好啊,雾霾谁都不想再吸,不改革能行吗?基层执行者也委屈:我是在执行上级的指令,老百姓不理解,你跟领导去说啊。另一方面,群众不买账:治雾霾我支持,但为什么不让我温暖过冬?改革就差这一个冬天吗?

关键词:煤改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