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港珠澳大桥是如何炼成的?(2)

2017-12-08 09:36:57      参与评论()人

科技大桥:134项科研专题保障工程实施

伶仃洋上航道密集、气象多变、海底环境复杂,施工面临极大挑战。为支撑大桥建设,我国将港珠澳大桥项目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切实围绕工程需求开展课题研究。

相比桥梁工程,我国在沉管隧道建设方面的技术储备和实践经验相对不足,而在水下近50米建设深埋沉管隧道,在国际上也被视为“技术禁区”。沉管隧道建设的技术研究成为科研攻关的重中之重。

课题通过研究,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能够确保深埋沉管隧道工程得以成功实施并做到不漏水。

与此同时,课题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外海沉管安装成套技术,全面解决了外海浮运、沉放、测控定位、对接等难题,创造了一年安装十节沉管的“中国速度”。

自2003年前期研究工作开始至今,港珠澳大桥共开展科研专题研究134项,累计投入近6亿元。科研成果的影响已超出项目本身,多项工艺与装备已在其他工程上得到了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形成了一系列建造标准。”苏权科表示,随着我国桥梁工程“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在同外方合作时争取工程主动权,更能将相关产业链带出国门。

精品大桥:“我们不想留下遗憾”

“我们不想留下遗憾。”这句话常挂在苏权科嘴边,“港珠澳大桥作为重大国家工程,理应打造成精品工程。”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把这一理念切实落到了行动上。

为确保沉管隧道火灾情况下的人员安全,他们经过一年多选址,在福建漳州专门修建了150米长的足尺沉管隧道实验平台,利用三年时间对大巴、中巴、小汽车,多次进行燃烧实验。在世界上首次获取了火灾中隧道内的温度、烟雾流速、厚度等第一手数据,形成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防灾减灾的成套关键技术。

为有效保护施工区域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他们组建团队,300多次出海跟踪,拍摄30万多张照片,对海域内1000多头白海豚进行了标识,并摸清白海豚生活习性,在施工时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大桥施工期间,未对一头白海豚造成伤害,区域内白海豚数量还有所增加。

对品质的追求甚至不仅限于工程本身。位于港珠澳大桥中段的青州航道桥,其索塔被精心设计成了“中国结”的造型,尽管这给工程增加了施工技术难度,但是依然被采用。“港珠澳大桥不仅要密切三地间的物理联系,还要加强三地人民的心理团结,‘中国结’的寓意美好而深远。”苏权科说。

(原标题:尖端工程科技打造世界桥梁奇迹——港珠澳大桥科技攻关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