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安倍经济学扭转不了通缩局面,日本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持续

2017-09-26 09:45:03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9月21日,日本央行货币政策会议声明显示,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不变,并保持对经济的乐观看法,暗示央行相信无需额外刺激,经济稳步复苏将逐渐带动通胀加速升向2%的目标。随后,9月2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赞同日本央行维持货币政策支持的立场,IMF认为,日本央行在政策正常化上将落后于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但其货币政策聚焦国内情况是合适的。IMF指出,“安倍经济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预期,日本央行对实现物价目标的更明确的沟通,将有助于安倍经济学对公众预期的影响。

自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12年底上任以来,日本央行一直肩负着进一步宽松的任务,安倍经济学三支箭中的重点即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日元贬值,安倍经济学的核心观点认为,只有摆脱多年以来的通货紧缩,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增长。

日本央行8月货币政策会议上决定将实现2%通胀的目标时间从2018年推迟至2019年。通胀预期仍在持续疲软阶段,中长期通胀预期上升有些滞后。私人消费领域弹性有所增加,物价增长动能尚未充分稳固。通胀虽保持着升向目标的势头,但仍不够强劲。这是自黑田东彦上台后日本央行第6次决定推迟通胀目标实现时间。这意味着,直到2019年,日本央行仍将把“刺激经济直至实现2%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判断。

日美货币政策分化是冲突吗?

2008年秋天美联储积极向银行、货币市场基金甚至其他央行提供贷款,资产负债表因此大幅膨胀。到2008年9月初,美联储总资产达到了905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GDP的约6%,到了12月再增加超过一倍,达到了2.1万亿美元。

随着紧急贷款的解除,美联储开始购买政府债务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经过三轮“量化宽松”后,最终资产负债表在2015年扩张到了4.5万亿美元。

10月美联储将逆转量化宽松政策,停止到期债券再投资。每月逐步提高“缩表”水平,直到每月减持300亿美元的国债、200亿美元的MBS及住房机构债务。

当前普遍认为资产购买拉低了长期利率,以2009年开始实施的购买计划影响最大。因此,缩表会造成利率升高,也影响市场对利率的预期。

相形之下,日本在量化宽松的道路上却始终看不到尽头。日本已经经过多轮量化宽松,如今已从QE进入到了质化量化宽松的QQE。2013年1月22日,日本央行引进“价格稳定目标”,将核心通胀目标设定为2%,以及“开放式资产购买路径”,即从2014年1月起不设立资产标的购买终止期限,每月购买13万亿日元的资产,同时维持25万亿日元的资产支持操作(FSO)和21.6万亿每年的常规国债购买。2013年4月4日,日本央行提前开启开放式资产购买计划,正式实施质化和量化宽松政策。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