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中国科学家《自然》子刊刊文:首证寨卡病毒能感染周围神经(3)

2017-08-02 09:19:14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许执恒称,“有别于整个生物领域,在寨卡病毒研究方面,中国科学家一点都不落后,可以说是处于世界先列。”

除前述研究成果外,许执恒团队等人的研究文章还提到,未来,可以研究寨卡病毒是如何从腹腔或脑部转移至周围神经系统,而可能的路径包括血液循环、脑脊液循环和神经元传递。而周围神经系统感染寨卡病毒导致病变的机制也有待研究。

临床治疗仍是重中之重

寨卡病毒,是通过伊蚊传播的一种黄病毒。“寨卡”命名最初源于非洲乌干达南部一片丛林的名字,1947年,该病毒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5年之后,人类首次从人群中——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体中分离出寨卡病毒。早期,仅在非洲和南亚地区存有寨卡病毒感染散发的少量病例。

寨卡病毒疫情爆发的首次文件记载为2007年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发病185例。2013年10月,法属波利尼西亚地区也开始爆发寨卡病毒疫情,发病人数上万例。至2015年,病毒扩散到南美洲,疫情持续发酵,并在发病症状上出现突变,不断增强,并随后在全球范围内扩散。

大多数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不会表现或仅轻微表现出临床症状,包括低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头痛,这些症状2至7天即能自愈,重症与死亡病例尚属罕见。

然而,2015年巴西爆发寨卡病毒后的一种异常现象引发科学界关注。巴西在一年里确诊了超过6000名新生婴儿患有小头畸形,发病率比往年高出20倍,而这些患病儿的母亲大多感染了寨卡病毒。

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泛美卫生组织发布了关于寨卡病毒的全球警告。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正式承认,在巴西传播的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畸形症有关,并建议孕妇要特别注意防止蚊虫叮咬。目前的研究也已证实,寨卡病毒穿过胎盘、以皮质神经前体细胞为靶细胞,从而引起小头畸形,导致细胞死亡、损害神经发育。

除小头畸形这一特殊症状外,古兰-巴雷综合征(GBS, Guillain-Barre syndrome)这一典型疾病也在2015年之后和寨卡病毒发生了关联。古兰-巴雷综合征是周围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一种,病人在病毒感染初始症状消失之后的几天或几周,会突然出现四肢麻木和无力,并有可能发展为局部或全身性瘫痪。病人通常会在几周或几个月时间内恢复知觉和行动能力,但是许多人会遭受持续影响,包括四肢无力以及感觉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