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碾沟:为扶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有益借鉴(3)

2017-07-06 09:13:29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每每跟他们相处,我都在思考,到底是扶贫还是扶心?扶贫是授之以鱼,而扶心是授之以渔,只有学会该如何立足这个社会,他们才能真正体面有尊严且幸福地活着。当然,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也曾数度想过放弃,但看看每个村民的进步,那种获得感是其他任何成就都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件事情的意义对我来讲很大,每个游子都有一个返乡梦,我是一个游子,而这个地方给了我这份归属感,我愿意坚持初心,把这个地方打造成为游子抒发乡愁、百姓安居进步、产业和思想碰撞的正能量集聚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牛凤瑞:

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是城市化

碾沟的发展是社会的再现代化,它是中国的扶贫攻坚以及农村历史文脉的承传和农村现代化融为一体的过程,融为一体之后就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如果用一个断面去解剖现代社会,矛盾很多,没有头绪,如果作为一个过程来看,我们应当对现状保持信心,中国从总体上来讲前景一直都是乐观的。而碾沟,是出于刘一凡女士的情怀来做的,可以说是功德无量,这是资本下乡,城市文明向乡村文明渗透。这是现代化物质基础丰富的今天,历史发展进程当中必然的现象。

从这种现象再往更高层次延伸,可以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是城乡关系。我曾经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对农民有一种情结。国内的一些三农专家认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能打农民土地的主意,这话表面上对,实际上不对,因为这个前提是中国14亿人口绝大多数是农民,然而拥有土地且从事农业生产,以土地为生的才叫农民;拥有土地,不从事农业生产,吃地租的叫地主或者小土地出租者;从事农业生产但没有土地,叫农业工人;没有土地但从事土地经营,叫农业企业家。中国农民的根本利益绝对不是在土地,而是在于减少农民,因为农民是种地的,为了填饱肚子,一个社会搞农业的越多,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越弱,这个社会就越穷。所以搞中国现代化,让14亿人都过上好日子的根本出路就是非农化,非农化的逻辑推理则是城市化。若农民不进城,农民的数量就减不下来,则农业的规模经营永远不会有,那么就没有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农民则无法依靠自己的职业致富。现在对于农村发展来说,有一些不尽人意,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不能将几亿农民拴在土地上,让其祖祖辈辈靠土地为生,这是没有出路的。作为农村来说,城市为农产品提供市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大量青壮农民进城,剩下的留守儿童、空巢家庭,这些现象都是社会的进步,不是社会的后退;因为农业现代化水平在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在提高,曾经是重体力劳动,必须要青壮劳动力承担,现在重体力环节都是靠机械替代。所以尽管大量的青壮劳动力进城了,但并不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中国农业的产量仍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