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天津大学知名博导“技术诈骗” 致河北商人损失超2亿元(3)

2017-06-05 11:11:00    环球网  参与评论()人

“惯用伎俩”?

庭审中,张卫江坦承硼11材料是其高价购买而来。天津大学另一位正致力于硼同位素分离技术的教授称,“如属实,这一行为可能已涉嫌欺诈。”

网端不多的报道中,一条“2012年西陇化工与天津大学开展硼同位素分离技术合作”的报道引起环球网财经注意。

该报道称,2012年,也就是王增良认识张卫江并着手投资的第1年,另有一家名为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西陇化工”,2016年已更名为西陇科学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张卫江教授就硼同位素分离技术开展合作。报道另称,核电级硼酸(硼10主要用途之一就是控制核电反应堆速度)是该公司与天津大学的立项产品,彼时“张教授实验室已经能作出丰度95%的产品”,并且可以量产60%丰度硼酸2吨,预计工业化可生产25吨/年。该项目同时申报了2012年广东省产学研专项课题。

25吨/年也是天津大学及张卫江与王增良技术转让合作意向书指定的项目名称--25t/年硼同位素工业化生产。

该项目最终结果如何,并未公诸于众。环球网财经就此向西陇科学公司书面采访,截止发稿尚未回应。

天津大学另一位正致力于硼同位素分离技术攻关的教授显然知晓个中缘由。在与王增良的沟通中,该教授表示,张卫江在天津大学教授圈子中素以公关能力著称,“2012年,他也曾就此项目与西陇化工开展合作,也是一个劲儿要钱,企业就停掉了,”该教授说,“早先还有天津一家公司也是这种事,前面还有很多单位也是这样。”

在与天津大学相关负责人沟通中,王增良也获悉,前述教授正在与一家企业就硼同位素分离技术开展“中试”科研合作,这名教授的“中试”合作得到天津大学认可。“如果‘中试’已经成功,那天津大学为何还要在山东设立‘中试’基地‘?张卫江说,天津大学的科研团队都是各做各的,他的’中试‘成功就是天津大学校长批的,现在校长又去参加天津大学另一个教授的’中试‘开工仪式,是自己打自己的脸。”王增良告诉环球网财经。

举报材料另外显示,虽然在技术转让合作意向书中明确表示,合作期内不得向第三方转让技术,但张卫江还是与山东另一家名为“山东宝润硼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合作开展硼同位素分离技术研究及硼稳定同位素系列产品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