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驻村“第一书记”:扶贫路上的“90后”年轻人(2)

2017-05-21 19:29:15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针对因病、因灾等导致家庭陷入贫困的情况,杜彦君认为要“止血”,“要为其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包括民政救助、医疗补助等进行‘止血’。”

除了产业,杜彦君还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他说,如果把贫困问题看做生命体的“贫血”状态,解决贫血问题应不仅着眼于“血”,还要打造一个更加“健康强壮的身体”,从整体上提升肌体的造血能力。

杜彦君认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为身体打造更好的血管、骨骼;通过产业带动整个甚至多个村庄的发展,则是让身体更加健壮有生命力。

教育扶贫:关注贫困家庭教育环境

前些年,杜彦君曾在宁夏参加支教扶贫工作,对贫困家庭儿童的学习问题比较留意。在都口村的这段时间,杜彦君曾多次到学校、贫困家庭了解贫困儿童教育问题。

令杜彦君触动的是,不少贫困家庭青壮年都在外打工,家中只有留守的老人和小孩。因缺少父母的关心,贫困家庭的小孩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辍学。

14岁小男孩罗俊意就是杜彦君上面所说的留守儿童。这个小家伙跟爷爷一起生活,尽管喜欢读书,但基本上没有课外书,在外务工的父母也不大关心他的学习成绩。

“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最近一段时间,杜彦君在梳理贫困户家庭孩子的学习、家庭情况,并发动校友向他们捐款、捐书,让这些儿童感受到外界的关心和关注。

杜彦君说,如果不关注像罗俊意一样的贫困户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即便父辈这一代实现了当前标准的脱贫,下一代也很难靠自身的能力摆脱贫困,难以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事。”

目前,中国对12.8万个贫困村都派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对300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明确了帮扶责任人。这意味着,有很多像杜彦君一样的年轻人,扎根于改变中国基层贫困现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