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他怀揣38美元出国,带1000万美元回来救了百度和腾讯……(2)

2017-05-18 16:01:20    北大纵横  参与评论()人

12岁时,熊晓鸽已经能熟练安装收音机,这段经历让他对奇妙的物理世界充满兴趣,也因此,他中学时的物理成绩一直非常优秀。“上大学,当物理学家”又成了他的新理想。1974年,熊晓鸽高中毕业后,进入湘潭钢铁厂当电工,实现了少年时的梦想。电工是当时人人羡慕的技术岗,但熊晓鸽却不满足,他挤出时间去读夜校,还坚持自学英语,内心依然惦记着“大学梦”。“文革”时的大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学员。熊晓鸽的工厂每年有一个推荐名额,要获得这个名额,首先就是群众关系要好。熊晓鸽使出浑身解数,除了努力工作外,他每天都提前到车间,在师傅们上班前给他们的水杯里添满水;他自己不抽烟,每个月生活费里总是抽出一部分给师傅们买烟。很快,工厂里的师傅们都喜欢上了这个“听话、勤快、出活、懂事”的年轻人。厂里的书记特别喜欢打乒乓球,熊晓鸽有空就去陪书记打球,虽然球技上熊晓鸽更胜一筹,但是他往往会输上两三个球。就这样过了三年,1977年,有一天,书记打完球对他说,明年我批准你上大学。回想这段时光,熊晓鸽说:“有一个梦想的话,你就会不停地努力,就是去夜校读书也好,给人家倒水也好,给人家送烟也好,陪人家打乒乓球,(为实现梦想)不觉得有什么。”1977年10月21日,毫无征兆之下,一个震撼人心的消息传来:中断了10年的高考恢复。听到消息的熊晓鸽,激动地泪流满面。“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录取率仅6.5%,一直没有放松学习的熊晓鸽毫无悬念地考入了大学。只不过他报考的是理工专业,却被录取到湖南大学英语系。

+

大学期间,熊晓鸽偶然写了篇文章,被刊载在《湖南日报》头版上。父亲激动地买了一堆报纸,四处送人。除了收到7块钱稿费外,熊晓鸽还收到周围人的交口称赞,这让他觉得做记者是件很有意思的事。上世纪70年代末,中东、黎巴嫩战火纷纷,《人民日报》上有很多战地记者从前方发回的精彩报道,其中,意大利著名战地女记者法拉奇的经历,让熊晓鸽十分崇拜,他的理想又转变成了做一个战地记者。为此,熊晓鸽自学新闻理论、新闻采访等专业课程,准备报考社科院英语采编专业的研究生,但因为政治考试不及格,没有考上。

+

▌ 贵人相助,美国求学

1982年,大学毕业的熊晓鸽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北上机械工业部担任翻译和英语教师。虽然家人极力反对,但在熊晓鸽看来,北京距离“战地记者梦”更近。刚到北京不久,便发生了一件小事:熊晓鸽大学老师(一个美国教授)的好朋友来北京旅游,希望找一家旅行社。教授告诉他的朋友,不用找旅行社,可以找他的学生熊晓鸽,因为熊晓鸽就是最好的翻译。在当时北京最好的建国饭店,熊晓鸽见到这对美国夫妇,从篮球聊到艺术,从战争聊到法拉奇,双方相谈甚欢。这对夫妇说,旅行社每天费用是100美元,他们愿意给熊晓鸽每天50美元,一共9天,共计450美元。当时熊晓鸽一个月工资是56元人民币,450美元是他几年的工资,但熊晓鸽坚决拒绝了费用。他说我来北京后也没逛过,跟着你们,你们给我买票,我也可以顺便逛逛,这样就行。9天的时间,熊晓鸽为这对美国夫妇提供了周到细致的帮助,大家玩得很开心。对方发现熊晓鸽对外面的世界很感兴趣,分别时对他说,你真应该去美国留学,我们可以资助你。但熊晓鸽一门心思想考研究生然后做战地记者,并没有放在心上。此后两年,熊晓鸽一直与这对夫妇保持书信往来,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朋友。1984年,熊晓鸽以全国统考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研究生,这个班由新华社出资,其目的就在于定向培养记者。这时,这对美国夫妇又一次来中国旅行,再次表达了资助熊晓鸽留学的意愿。熊晓鸽说,我已经考上研究生,以后就能做驻外记者了,到时我去看你们。1986年,熊晓鸽开始在新华社实习,为了“战地记者梦”,他主动申请到“中东非洲组”工作。实习期间,他的一些文章发表在创刊不久的《中国日报》上。他把文章拿给自己的主科老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看。教授看完说,“你写的太好了”。刚开始,熊晓鸽还挺得意,后来才明白,教授的意思是他把事情描述得太完美了。教授告诉他,一个人思维方式有局限,就会造成描述事情的角度不够全面,眼界不够开阔,就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你非常有潜力,但你应该去国外开阔眼界,不看看国外同行怎么做,你是很难成为一个最好的记者。这件事对熊晓鸽触动很大,他第一次动了去美国学习新闻的想法。经过一番对比,熊晓鸽选定了波士顿大学,这里是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翘楚,有过22位普利策奖获得者。但彼时要想留学美国,不仅要有钱,还得有担保人,最好还能争取到奖学金。在主科教授的推荐和指点下,熊晓鸽拿到了波士顿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而美国夫妇不仅给他提供了担保,还给予生活费用的支持。1986年,买完机票只剩38美元的熊晓鸽,踏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后来在一次采访中,有记者问熊晓鸽,为什么你就能遇到这么好的朋友?熊晓鸽回答说:“你想我当年一个月才挣个56块钱,他现在每天给你50美元,还是陪玩,要是9天的话,450美元,挺大一笔钱。所以我想如果在那个时候,我收下他那50美元,他就是买了我一个服务,可能也不会像后来那么好的一个朋友,当钱和友情放到一块儿的话,你就很难有很好的友谊,当没有钱的时候反而你得到很好的友谊,别人也会真心愿意帮助你。”

▌ 留学岁月

熊晓鸽并不想过于依赖朋友,到波士顿大学报到第一天,他就开始找工作。熊晓鸽找了两份工作,一份是助教,每个月375美元;一份是自行车店工人,每小时7.5美元工资。虽然一切足够顺利,但奖学金带来的挑战却是一个难题。熊晓鸽的全额奖学金只有一年期限,第二年需要交1.2万美金的学费。为了节约时间,早日毕业,熊晓鸽选修的都是高学分的课程。高学分的课程不仅难,交的作业还特别多,熊晓鸽边学习,边打两份工,每天睡觉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持续了8个月。8个月的时间,熊晓鸽就修完了4个学期的课程,顺利拿到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学位。毕业典礼上,他的眼睛布满血丝,8个月的时间里,他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波士顿大学毕业后,熊晓鸽又拿到了塔夫茨大学的奖学金,进入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