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金融科技挑战前瞻:三大当务之急考验监管智慧

2017-05-18 10:08:34      参与评论()人

证券时报记者 刘筱攸

编者按:

央行日前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政策指引。这是目前金融科技领域最高层级的指导性组织。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个举措意义很大,表明央行对于一个高速扩容的混业创新领域,前瞻性地介入业务指引。

对于行业数不清的参与主体,不管是杂牌军还是持牌军,央行的入局无疑起到了迄今为止最令人兴奋的增信效果。

证券时报记者在此列出一份行业重点研究清单,详细梳理金融科技领域当前的十大乱象、三大当务之急,以及四大分支领域里监管层所面临的挑战。期待以此为契机,帮助廓清行业怪现状,正本清流,助力金融科技领域正规发展。

【三大当务之急】

合格投资人认定

当金融资产嫁接上互联网金融渠道,合格投资人认定门槛已被实质性打破。风险等级较高的非标资产,总能通过各类型的理财平台触达用户。

这就产生一系列疑问:要不要启用限制性功能(限制某些不符合条件的投资人进入特定产品市场),怎么启用?如果启用,仅以投资人的资产存量来衡量其资格不够立体,那么如何分级引入不同的评判标准?现有的“风险测评”其实并不能完全体现投资人风险偏好与承受能力,如何完善指标?

现在打着“智能理财”旗号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资产搭载在互联网上。业内人士坦言,合格投资人认定制度不应只是“不让他买什么”,而应是“让他买适合他买的”。那么,如何在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培养越来越多的合格投资人来活跃市场和提高流动性,成为当前一大急迫的问题。

个人征信体系构建

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机构和平台瞄准普惠金融。消费信贷就是其一。

但是,目前底层征信数据构建仍然跟不上业务创新的脚步。在这样的背景下,快28个月过去了,央行仍未下发对8家试点机构的征信牌照。

央行此前列举不发牌的三大原因:信息误采、误用以及主体治理结构不具独立性。前两点的整改要花极大力气,甚至完全改变信息的固有来源渠道和方式;而“主体独立性”,包括股权关系、治理结构、业务和风险建模的独立,上述提法让业界“一脸懵”——牌照何去何从,考验监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