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Z博士的脑洞|“一带一路”视角看国家金融安全(3)

2017-05-12 12:10:02    万喆(特约评论员)  参与评论()人

金融市场运行与监管差异带来市场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迥异,运行机制和监管体制也很不一致。

机构、产品供需不匹配带来错配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大,而且项目多处于初期,投资周期长,风险也相对大,当前的融资手段和产品供给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也不及“一带一路”发展的速度。无论是机构或是资金进出都已经大为放宽,但总体金融服务能力、服务模式仍需要改进,应对更大风险敞口的风控能力也有待加强。

“一带一路”建设倒逼强化国家金融安全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金融机构面临不仅仅是机遇,而且是挑战。

“一带一路”不是援助性项目,是由国家发起、引导的,带动市场化商业化合作的新平台。因此,金融机构跨境业务的风控能力受到了考验。在约旦,一个“一带一路”项目是工行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的IFC、世界银行旗下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合作,通过风险管控,经济效益很好。应依托“一带一路,”积极推动境内的金融机构“走出去”,着力吸引国外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走进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投融资市场体系。

中国金融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创新建立了多层次的合作基金,丝路基金、中国-中东欧基金等吸引沿线国家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用好各类国家专项资金,加强与其它基金的合作。加强保险体系对“一带一路”的支持。丰富保险品种,有效提供相应的风险保障。依托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大力支持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力度;加强出口融资方面的保险专项政策安排,支持面向“一带一路”出口资本性货物和工程。

完善区域协调、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完善我国的相关金融监管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控和辨识能力,加大力度规划好金融创新监管协调制度;加强沿线国家金融监管合作;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理机制,形成跨境监管交流合作机制。

后记

自“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三年以来,逐渐形成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融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一带一路”“五通”体系。在互联互通中,资金融通是润滑剂和助推器。中国金融不仅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而且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金融业不断融入国际,在国际化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在充满风险的金融战场上强化自身机能,提高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国际视角的中国金融企业和金融人才,才能不断夯实国家金融安全的根基。 

(作者万喆系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