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Z博士的脑洞|“一带一路”视角看国家金融安全

2017-05-12 12:10:02    万喆(特约评论员)  参与评论()人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需要“一带一路”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由于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的产能与消费需求的失衡,进口与出口的困境的压力和挑战,巨额外汇储备需要科学管理。John H.Dunning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均GDP超过4750美元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会明显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一般表现为正值,并呈逐步扩大趋势。2013年,中国人均GDP约为6767美元(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根据这一理论,中国的对外投资进入大规模拓展周期。中国商务部公布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数据,累计实现投资11299.2亿元人民币(折合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成为亮点。2016年全年,我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但与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对外投资发展迅速的国家相比,中国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还有较大潜力。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开放经济体,促进“货物出海、企业出海、人民币出海”才能更好得保障国内经济金融安全,“三个出海”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全球金融体系做支撑,需要通过构建中国自己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使贸易、投资、人民币同走出去,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系统。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要站在国际维度

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日益尖锐复杂。尤其在当下,金融实力的较量,成为国与国之间较量的新战场。中国想要赢得国际社会尊重,全面提升国际地位,就需要注重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也需要找到金融助力突破口,既为市场化、国际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扩展空间,也为中国在国际经济秩序和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话语权搭建平台,最终实现经济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的相互转换、促进。

当前全球的经济金融体系,融资问题一直存在。全球经济增长需要市场的扩大,但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底子较为薄弱,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等原因,未能充分、有效加入当前的全球市场竞争中来,也未能得到足够的机会和动力。金融秩序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国际经济秩序和金融治理的框架,是在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以美元霸权、世界银行和IMF为核心的体系。这个体系在战后对恢复全球经济秩序、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全球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后,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了50%。因此,既有国际经济框架包容性缺乏,发展中国家代表性不足等缺陷就显得极为突出,进而阻碍了国际经济社会治理的有效进行。中国就深受现有国际金融机构话语权不对称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