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创新被忽视,新版医保目录调整鼓励“啃老本”?

2017-05-08 09:42:47    一条财经  参与评论()人

【一条财经“医改调查”系列报道之八】

撰文:刘铮

2017年2月21日,人社部公布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药数量增加较多成为一大亮点。然而行业人士指出,新版目录忽视了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鼓励,数量上的扩容并不能弥补质量上的不足,反而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2017年4月18日,人社部就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第一条就是“动态调整医保药品目录时如何平衡兼顾临床需求、支持创新与医保基金承受能力”, 医保目录如何调整才能 支持创新?

【正文】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是政府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期许,而“坚持中西医并重”则是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2017年2月21日,人社部公布了新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此次新版医保目录扩大了中医药的准入名额,中成药部分1238种(含民族药88种),西药与中成药占比达51:49,已在数量上基本持平。

此次2017版医保目录对中药的大扩容,体现了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但也有行业人士指出,新版目录忽视了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鼓励,医保目录中药数量上的扩容并不能弥补质量上的不足,反而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而这或将封堵“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道路,使中药创新限于“啃老本”的境地。

新出台征求意见意欲何为?

2017年4月18日,人社部官网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有关意见建议的通知》,就医保药品目录6大问题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征求意见通知,仅距离新医保目录的出台不到两个月,这也意味着才不久敲定的2017版医保目录,即将进行再次调整。

据业内人士分析,此次征求意见的通知提出了如何平衡兼顾临床需求、支持创新与医保基金承受能力的问题,即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则背景还是此次新医保目录准入名额、审核机制等存在许多质疑和争议。从2016年8月正式启动新版目录制定工作,至2017年2月21日,新版医保目录正式对外公布,也只是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而已。而相关部门却从未对外披露医保用药的准入机制和审核原则,这也是外界纷纷质疑此次医保目录合理性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医保目录这块金字招牌,其关联的利润之丰厚,让许多药企趋之如鹜。因为一旦获准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有医保基金的支付条件, 便可极大促进药品的销量。仅09版医保目录和17版医保目录间隔的八年内,医保药品目录就催生了数十个销售额过10亿元的品种,成就一批千亿级的大企业,让诸多药企赚得钵满盆盈。

以主治呼吸道感染、微恶风寒等功能的热毒宁注射液为例, 2009年销售收入仅为1.98亿元,但进入医保目录之后,热毒宁注射液便立刻受到药企的火热追捧,其销售业绩在2015年增长至14亿元。由此可见,国家医保目录的准入名额对于药品来说,简直是业绩销量的“镀金石”。

与已进入医保目录药品的巨大销量相比,一些创新型药品销量平平,导致生产药企经营维艰。此次新版医保目录虽然扩大了中医药的准入名额,但其中大部分引入的都是创新技术含量低、疗效不明的中药品种,而一些特效药、创新药却难以进入

对此,4月18日人社部发布的六点征求意见,其关键就是要在公开透明的原则下建立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机制,让目录内的药品“能进也能出”。届时,依据市场化的需求,医保目录也将建立公开透明、专业公平的评价机制,和符合药物经济学原则、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而这也有利于创新型药品的研发。但值得注意的是,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将波及万亿规模的医药行业,其关系网也是盘根错节,持续深入推行或面临较大的阻力。

陷于经典窠臼的中医药,创新无以为继

当前,在大健康产业日渐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背景下,中医药,这个以往贯穿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传统科学,迎来了新的生机。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中医药企业严重缺乏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很多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还陷于以往医药经典书籍的窠臼之中,难以自拔。且有实力的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寥寥,中药科研人才匮乏,而这将直接影响中医药产业未来的发展。

以新出台的2017版医保目录来看,虽然较之以往,新版医保目录新增了339种药品;但数量上的扩容并不能弥补质量上的不足,反而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长期下去,医药企业转而生产医保目录中创新技术含量低、药效不明的中药药品,减少甚至停止对创新型中药的研究开发,整个中医药产业或将陷入创新资源枯竭的局面

据业内人士透露,2017版新医保目录在组织专家评审药物准入过程中,有咨询专家评审和遴选专家投票两个阶段。咨询专家从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行业学协会推荐的4200余名专家中产生的381名业界人士组成;遴选专家则由各省市自治区、市推荐的2.5万医药界专家中产生的3522名人士组成。

而其中的专家大部分都是西医医生,对中药创新品种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导致一些已经获得国家科技奖项的创新中药品种都无法进入。而这也将产生了较大的灰色利益空间,同时,也模糊了中医药产业未来的创新发展方向,不利于中医药创新型研究和标准化发展

尚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7版医保目录的出台,加大了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也使得许多中医药企业沾沾自喜,误以为行业的春天已经到来。但如果只想着“赚快钱”,而忽略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升级改造,行业的发展也将逐渐陷入停滞。

据了解,在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专利权的仅为0.3%,而日本和韩国却占据了中药专利的70%以上。以海外超过300亿美元的中药市场计算,由中国生产的中药所占比例不超过5%

除了创新问题外,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像许多的中医医院的服务领域趋于萎缩,逐渐丧失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传统的诊疗技术、方面濒临绝艺。

人才方面,近年来中医执业医师比例持续减少,很多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医疗经验得不到传承,中医药专业人才严重缺失、后继乏人。并且,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许多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临床治疗效果;而传统中药炮制技术也在逐渐失传,中药炮制加工工艺不严格,也影响了药物疗效和临床用药安全。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的经验医学,迥异于西方医学的临床体系。长期以来,中医药处在被边缘化的位置,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中药与西药经常被对立起来,往往非此即彼。如何重新树立中医药的良好形象,完善中医药产业的创新体系,以及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有选择的继承传统医学经典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化的医疗技术相结合,这也是中医药产业该思考的症结

回顾来看,此次新版医保目录的出台,以及前不久征求意见通知的公布,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如何平衡兼顾临床需求、支持创新与医保基金承受能力也是存在疑问的。而中医药作为此次新版医保目录的亮点,虽然数量上有较大的扩容,但准入的都是创新性不足的药品。如何平衡三者之间的矛盾,促使中医药产业的创新性发展,这要求医改改的不只是当下的困局,还有未来可能面临的处境。(完)

“医改调查”系列报道之一:涉及14亿人用药,如何看人社部“惊世之问”?

“医改调查”系列报道之二:医保用药革命:苦等八年才调,不到两月就变

“医改调查”系列报道之三:医保用药报销新政出台之际,看看其他国家如何

“医改调查”系列报道之四:“说了也不敢写”?起底中国医保用药调整的游戏规则

“医改调查”系列报道之五:“三医联动”谁才是王炸?改革阵痛最终由谁来扛?

“医改调查”系列报道之六:中国医疗机构布局大调整,如何保证基层有药?

“医改调查”系列报道之七:中国药企利益格局经历17年来最剧烈的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