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央行旗下媒体:如何看待本轮货币政策预调微调(2)

2017-02-19 11:27:55    腾讯财经  参与评论()人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强调,表外业务增长较快需引起关注。去年12月末,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已经重新快速增长,而1月份表外业务进一步反弹,主要原因在于政策面转向稳健中性,市场流动性有所收紧,信贷规模受限。

“当前,金融市场复杂多变,产品创新和渠道创新,使得货币政策传导链条显著变长。”张明称,如果不加以疏导,大量资金沉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实体经济融资仍然将受阻。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表示,近年来,银行表内各类资管计划、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的同业投资业务快速增长,加之部分表外理财产品和信托业务开展不够规范,大量进行资金池运作和嵌套投资,致使不同金融机构业务之间的关联性和金融风险跨行业、跨市场之间的传染性明显增大。

2017年,关于表外业务监管的全面性和审慎性将明显增强。一季度,表外理财将正式纳入MPA考核。此外,银监会将开展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的“三套利”专项整治。

防范风险 合理把握去杠杆进程

近期的货币政策调整也与防范金融风险有关。央行曾在此前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货币市场交易期限超短期化蕴含风险,期限错配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加剧。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表示,近期包括操作利率上调在内的一系列公开市场货币政策操作,正是央行在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挤出资本市场上的过多杠杆,并促使资金回流至实体经济。

连平强调,操作利率上调并不意味着加息周期开启,当下不必担忧货币市场利率的小幅变化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货币市场利率调整以降低金融部门杠杆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稳增长并不矛盾。

至于实体部门去杠杆,分析人士表示,此前在货币政策宽松周期最受益的部门可能在本轮调整中受到影响,其中,一是地方政府和地产商;二是非产能过剩行业中资质较差的企业。

央行近期发布的工作论文认为,应合理把握去杠杆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进程,避免过快压缩信贷和投资可能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和“债务—通缩”风险,也要避免杠杆率上升过快而引发的资产泡沫。在此过程中,一是保持宏观政策稳健中性,即宏观环境要松紧适度,由市场发挥作用决定谁加杠杆、谁去杠杆。二是减少政府直接进行资源配置,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改革金融监管体制,打破刚性兑付。同时,大力发展规范的股权融资,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降杠杆和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