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产经频道首页 > 科技 > 正文

跨界手机后加紧“造人” 智能新风口下车企的别样小心思

财联社12月6日讯(记者张屹鹏)继手机之后,智能机器人成为主机厂竞相布局的新赛道。

“机器人开发将掀起新一波AI浪潮。”在今年GTC 2022的主题演讲中,英伟达CEO黄仁勋大胆预测了AI领域未来的新风口。在黄“教主”看来,第一波AI学习路线是感知和推理,而下一波AI发展的方向便是智能机器人。

全球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预测,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15亿美元提升至2027年的17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63.5%。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两个应用场景完全不同的品类,背后却暗藏殊途同归的路线,以及车企着眼未来的战略布局。

车企“内卷”机器人赛道

最新披露涉足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是长城汽车旗下自动驾驶研发企业毫末智行。在近期的一封内部信中,毫末方面称,将启动综合体机器人产品的预研。

“无论是自动驾驶还是机器人,核心都是数据与芯片,只是外形不同而已,两者的共同点都是‘智能’。”一位毫末智行内部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目前市面上的机器人很多,包括送餐机器人、扫地机器人、送货机器人等,“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还是很丰富的。”

此前,上汽通用五菱于今年3月发布“两个百万、五个百亿”——中国五菱新能源战略。其中,“百亿机器人产业”将聚焦智能机器人、智能物流、智能产线设计等。更早些时间,小鹏鹏行于2021年9月发布其首款智能机器马“小白龙”;同年8月,小米也展示了自研的第一代四足机器人CyberDog“铁蛋”,首发售价9999元。

在大洋彼岸,车企同样热衷于此。2021年6月,现代汽车从软银手中收购了全球顶级机器人研发公司波士顿动力。今年1月,现代汽车集团会长郑义宣在CES 2022表示,作为一家智能移动服务提供商,必须要仔细思考机器人技术。现代汽车的目标是,通过机器人技术和元宇宙超越物理运动,影响现实世界的变化。

“车企版”仿生机器人的巅峰时刻于今年10月1日出现。是日,特斯拉在AIDay上带来了Tesla Bot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原型机,并展示稳步行走、转体俯身、向观众挥手致意。不过,“生硬”的肢体表现无法掩盖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突破。据马斯克和团队透露,这次亮相是Optimus原型机首次在不使用安全线缆的情况下正常步行。

将时间的尺度拉长,汽车制造商研发人形机器人的起点要追溯到2000年的本田,其阿西莫机器人历经七次迭代后谢幕。

前景光明,但“收割”为时尚早

行业普遍认为,智能汽车和智能机器人皆有“智能”二字,也均是基于视觉感知等多系统融合,实现对场景认知和决策的智能工具,从底层逻辑到硬件研发,很多技术和思路均高度互通。

“车企相继展示自己的仿生机器人,实际展示的是企业在自动驾驶、感知能力、智能交互、驱动性能等方面的技术积累,(仿生机器人)是一个可以提供‘集中展示’的载体。”有长期关注智能化领域的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智能汽车有很多局限性,比如在应用场景、测试、验证等方面,但仿生机器人可以让车企在多元化场景中积累数据并迭代,反之亦然。

对于急需提升资本市场表现的创业公司、有迫切转型需求的传统车企而言,仿生机器人亦是一大利器。“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结束时,机器人很有可能成为股价的主要驱动力。”研究机构 New Street Research认为,如果“擎天柱”来自一家初创公司,其估值可能达到几十亿美元,甚至更多。

不过纵然前景光明,但仿生机器人的特点太过特殊和复杂。“很担心它向前来一个马趴。”马斯克深知,这种“庄稼”无法立即收割。

“仿生机器人的研究本身需要多个领域、多门学科交叉融合,若想实现电影中‘0摔跤’、‘抗冲击’、‘适应复杂环境’的效果,需要在诸多新技术上进行深度、强化学习。”上述业内人士坦言,仿生机器人的门槛要比智能汽车高了不止一个量级,成本控制更是难上加难。高盛预计,未来10-15年或许才是一个更理智的期间值。

发展速度快、甚至超越预期,已成行业的共识,不少车企高层也一致认为,未来智能汽车厂商同样会是智能机器人的生产厂商,两大产业正在加速融合。“如果说智能汽车是智能智造的皇冠,那么智能机器人将是机器智能的皇冠。长远来看,更大的市场,也需要更大的投入。”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表示。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

    产业研究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