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原标题:没点科学精神,真容易被“理论”蒙了)
高 博
科学精神论场
罗伯特·杨被判罚1亿美元,让“酸碱体质理论”丢了脸,能否唤醒受害者还未可知。至少在中国,2007年就开始有媒体质疑酸碱理论,《科技日报》这些年没少报道;但“调节酸碱度”保健品照样大卖,“酸碱体质科普文”照样转发。
一个没根据的理论长盛不衰,“酸碱体质理论”并非首例。表面尊崇科学实际缺乏科学精神的社会里,伪科学往往比科学更得人心。
酸碱体质理论是挺像科学的。100多年前,还是科学家提出这个奇想。后来它被科学界遗弃了,被卖保健品的收养了。简单回顾一下:1900年左右,欧洲著名的营养学家范·邦格研究痛风时,区分了酸性和碱性食品,指出多吃蔬菜减少尿酸;1915年日本科学家西崎弘太郎更进一步,说肉食增加血液酸性,提议吃素,还编制了酸碱食物表;1970年代公共卫生专家柳泽文正据此大力鼓吹,他的书传进港台,先在素食团体里流行,接着大行于内地。
貌似科学才能蒙人。大多数没听过“血液酸碱度”的人,乍听都觉得像那么回事,定量的酸碱食物表格加上医学博士背书,不像假的。何况它教人多吃菜,少吃肉和谷物,何不一试?但这套学说的好处很可疑,它并不比科学理论更能说服人转向健康饮食,因为爱吃垃圾食品并非因为不相信饮食理论。
酸碱体质理论擅长的是开一个后门:既然百病源自血液变酸,那吃糠咽菜不如直接上碱性药剂和碱性水。投机取巧的心态,让消费者和伪科学携手走向灭亡——美国有人信罗伯特·杨,有病不治,注射500美元一针的小苏打,拖成绝症(此处省略神医胡万林事迹500字)。
人都怕麻烦,能一副药解决的事,就不愿经年累月节食锻炼,不愿在医院排队挂号做一堆不明所以的检测。但人多少有理性,除非被理论说服,才能相信有这么便宜的事。头脑越简单,对各种“理论”越没有免疫力——
有理论说:夜里从9点到凌晨4点必须睡觉,因为内脏挨个排毒,熬夜就赶紧买排毒产品。
有理论说:亚健康是肾亏,此肾非彼腰子,乃是“肾气”,得十几味药材混合调理。
有理论说:肠子皱褶里粘了几斤宿便,不喝清肠茶洗不下来。
有理论说:洗洁精洗不掉蔬菜表面农残,买几百块一瓶的表面活性剂吧。
经常在百度搜索靠前位置以及微信好友群里出现的内容,不一一列举了。总有一款让你中招。
近日,美国圣地亚哥高等法院的陪审团裁定“酸碱体质理论大师”罗伯特·欧·杨向他曾经指导治疗的癌症患者道恩·卡利支付1.05亿美元赔偿金,包括近9000万美元的损失性赔偿和1500万美元的惩罚性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