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原标题:大闹华尔街引发三起法律调查,马斯克为何说“不后悔”?)
刘泓君 | 文
施智梁 | 编辑
特斯拉创始人伊隆·马斯克最近过得糟糕透了,他出现在媒体面前眼神疲惫,头发永远是一副刚刚睡醒的样子。也可能,他压根就没有睡觉。在硅谷东湾弗里蒙特的工厂里,那张单人沙发甚至无法让人翻身,他的粉丝曾经还准备他众筹一个舒服的沙发。
十年前进入危机时,他同样遭遇困境,他前妻说他频繁做噩梦,从梦中惊醒,像个行走的僵尸,也担心他突然心脏停止跳动死去。然而马斯克却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说到:“过去这一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困难、最痛苦的一年。”
乔布斯之后,硅谷很久没有新神了。马斯克某种程度上扮演着这个角色——他造火箭探索宇宙的边界,挖隧道为人类探索突破速度极限的交通工具Hyperloop,当然最受关注的还是很多人开上路的特斯拉电动汽车。但他能给更多人激励的,其实是他的痛苦。创业维艰,人在痛苦的时候需要精神领袖。
如果说谁能在硅谷赚足眼光又争议十足,这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就是很多人心中“钢铁侠”。这种争议,除了特斯拉本身,很多时候是他破坏性的推文带来的。
今年以来,马斯克的日子并不好过,特斯拉先后经历了产能瓶颈、高管离职危机。8月7日,伊隆·马斯克在Twitter上宣布特斯拉私有化:“我正在考虑以420美元的价格将特斯拉私有化,钱已到位”。这条消息,重挫了华尔街的特斯拉做空者,同时引发了美国证监会、司法部以及空方集体诉讼,可谓是一言不慎,引发了三起法律调查。
对企业家而言,马斯克鼓舞人心。而对记者而言,马斯克就是一个突发新闻炸弹式的存在。我记得他发布这条惹麻烦的Twitter的那天早上,我的半个朋友圈都被那条私有化的消息刷屏,加上他公布的价格为每股420美元,4月20日又是美国的大麻日,一时间记者们手足无措,不知道这是该跟进的一条重磅消息,还是他一时间开的玩笑。很快,特斯拉的股价反应了这一点:在他发布推文的一个小时20分钟,特斯拉股价上涨了7%。
这则消息也同样让股东和美国证监会震惊,很快特斯拉被停盘调查。在当天下午官方公告发布后,再次开盘时,特斯拉的股价已经上涨了11%。这只是接下来灾难的开始。
熟悉马斯克的人知道,他的推特是一个随心所欲式的存在,他还曾经把发给Facebook副总裁的私信公开发表,对着2200万粉丝公开贴出了自己的手机号码;他曾经接受《滚石》采访时说到,这些年学会的人生道理是,不要吃了安眠药以后发推,你会后悔的。但是,股东们发现这些天安眠药并没有帮助他入睡,反而加剧了他半夜发推。他的推特,成为让投资者不安的一个不定时炸弹,甚至身边的股东希望他关闭推特。
8月7日那天早上,马斯克到底是在何种情况下,发布这则让他危机重重的推文,这是事发近两周后,《纽约时报》采访他的一段话:
“马斯克和女友、音乐家格兰姆斯在家中醒来,晨练之后,他驾驶着特斯拉Model S赶往机场。在去机场的路上,马斯克发布了考虑将特斯拉私有化的重大消息。马斯克抵达机场后,乘坐私人飞机前往内华达州。这一天,他把时间花在了特斯拉超级电池工厂上,包括与经理的会面,视察装配线。当天晚上,他又飞到了旧金山湾区,给特斯拉开会直到深夜。”
“钱已到位”这四个字是让特斯拉股价大涨的关键因素。在发布这条推文之前,他的确与沙特主权财富基金多次协商,后者的体量为2500亿美元,但沙特主权财富基金并未承诺提供任何现金。随后的一周,特斯拉一直占据着美国媒体的头条,大多是机构的辟谣,并没有为特斯拉提供私有化资金。
马斯克还在采访中提到他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必须借助安眠药才能入睡。这种一周工作120个小时,有时候3-4天都呆在工厂给他巨大的沮丧感,无法看望孩子,差点错过弟弟的婚礼(他是伴郎),这些都一度让他在采访中哭泣。随着这则专访发布,马斯克状态憔悴,情绪反复,特斯拉股价当日下跌8.9%。
尽管现在马斯克不得不聘请顶级律师去应付这条推文带来的种种司法麻烦,面对股东震怒,但是他却说自己“不后悔”发布这则消息。
他为何这样说?因为他的大部分压力来自做空者。他称自己至少几个月都在应付空头给他的极度折磨,这些人“拼命讲一些可能会摧毁特斯拉的故事”。
我曾经联系过美国金融分析公司S3 Partner。Ihor Dusaniwsky是这家金融分析公司的创始人,这家公司专门提供做空的数据统计,以及空方市场的分析。我最初认识Dusaniwsky是因为他经常在推特上发布关于做空特斯拉的情况概览,随后我们大部分邮件往来的采访,都在讨论关于特斯拉做空情况。他告诉我特斯拉一直是美股中被空头做空的第一名,空头头寸110亿美元,特斯拉总市值徘徊在500-600亿。这意味着马斯克讲故事,每周一百多个小时在工厂不休不眠希望投资者买入股票,稳定股票,空头转手就把股票近五分之一的股票卖了。
Dusaniwsky告诉我,特斯拉不被看好除了背后的财务问题,即特斯拉本身的价值不被承认;还有股价的高波动性,这种波动性可以让一些做空者使用动量投资策略赚钱。前者,是马斯克想极力证明的事情,后者,也与马斯克推特上频频发布状态,又屡屡食言密切相关。
在这条私有化推文之后,著名空头香椽牵头集体诉讼起诉特斯拉。在深度研究香椽之后,某种程度上,马斯克的头号敌人,香椽创始人安德鲁·莱福特(Andrew Left)也是那个推动他前进的人。
Citron,中文名香椽,它是柠檬的一个品种,莱福特用它来形容那些像香椽一样的公司——“闻起来很香,却难以入口”。莱福特是华尔街的传奇人物,他短短的消息总能直接戳破大公司的谎言,引起股市的轩然大波。在中国人的眼中,他简直就是中概股的噩梦,以一己之力6年废掉7家中概股公司,仅在4个月就将东南融通逼至退市。同样,腰斩GoPro,重挫Netflix,连这两年第一神股英伟达也被他攻击得应声大跌。从2016年开始,他将特斯拉视为猎物,对马斯克正面宣战。?
比起其他应声下跌的股票,特斯拉是反复的。如果对华尔街的做空势力多一些了解,空方的操作方式是寻找被高估的股票,利用一切资源去研究这家公司,待研究报告出炉以后,然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向媒体、舆论、大的机构投资者发布看空报告。做空者也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并防止股票因炒作或过度乐观而飙升至高位。近年来,类似于香椽这种恶意做空也招来越来越多争议,莱福特本人也因发布有虚假成分的做空报告,被禁止参与香港市场5年。“他们并不愚蠢,但也不是很聪明。还说得过去,有些厉害。”马斯克曾在采访中这样评价做空者。
来看莱福特是如何质疑特斯拉的:2016年开始,香椽就开始质疑特斯拉的现金流,同时看空特斯拉的供应问题,将特斯拉称为“好车,愚蠢的股票”。正是因为外届的质疑,马斯克不停将自己逼至极限提高产能。除了这次私有化的调查,美国证监会还一直在调查马斯克在推特上屡次因产能问题食言。
在香椽提起的集体起诉中,我从23页的诉状中找到更多马斯克推文上与空头之间的口水战:
2018年5月4日 “世纪式的空头消灭战要开始了。如果你是空方,我建议你们小心翼翼地悄悄退出。”
2018年6月17日 “离空头头寸爆仓大约还有三周。”
在特斯拉的这份集体诉讼书中写到:
“为了阻止卖空者进行股票交易,上市公司有时会采用业内已知的挤压空头的做法,试图操纵或夸大其股票的市场价格。特斯拉陈述了被告拙劣的企图,人为地操纵股票价格,以挤出公司的卖空者。”“媒体报道,由于这条推文导致特斯拉股价异动,空头被迫以人为操控的高价平仓,一天损失高达13亿美元。”
如果说前有特朗普推特治国,后有马斯克推特逼空。当然,马斯克的这条推文可谓是在一时间快意复仇,尽管这也引发了特斯拉一些股东对其不满,希望马斯克能给停止发推,专心生产汽车与火箭。
马斯克个性鲜明,他对质疑没有容忍度:他曾多次因为记者提问言辞犀利出言攻击挂断电话;也曾经因为分析师在财报会议上质疑业务数据切断电话,致使特斯拉股价大跌;又因为潜水员弗农·昂斯沃思质疑他的潜水艇技术施救泰国孩子的救援方案不可行,随后马斯克公开称他为“儿童强奸犯”。这一言论让原本被称赞的马斯克又陷入举国的声讨中。更不用说,这些年空头对马斯克持续地高压式地质疑,这种质疑既需要他分散精力稳定股价,也在根本上否认特斯拉的价值。
一个月以前,我发现身边的特斯拉正在变多。在我去的商业区停车场,越来越多的Model 3开始出现在停车位上,出门回家的路上,如果以前一路可以看到一辆特斯拉,现在已经可以看到四五辆车。一位刚刚提完车的朋友描述,在特斯拉的零售店外,停满了密密麻麻的Model 3。马斯克的努力没有白费,7月初他在推文上写到“7天,7000辆车”,特斯拉的确在出现阶段式的进展。与此同时,特斯拉股价不涨反跌——由于生产在持续的高压下进行,新车的质量又开始被质疑。
硅谷是个奇怪的存在,这里的公司追求政治正确,甚至连一场活动都要追求种族、性别的平衡。然而,每一代硅谷的精神领袖都是有着巨大争议的,充满瑕疵般的存在。早年的精神领袖乔布斯私德与管理方式均引发争议,甚至被赶出苹果;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更是将 “混蛋”文化发挥到极致,也被赶出自己一手创建的公司;著名投资人Peter Thiel支持川普甚至被逼离开硅谷。
在国产的电视剧里,我总是看到主角过多的“玛丽苏式”光环,却极少看见他们在人性弱点的时候如何处理自己与自己的矛盾。而美剧的精髓是,这些主角跟硅谷的精神领袖一样,他们是不完美的,他们的人格魅力不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这些缺陷构成了他们完整人格的一部分。一些人认为是“缺点”,另一些人却在这种微妙中看到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这种缺点,很多时候是不符合道德标准的,甚至游走在法律边缘,假设马斯克真的主观没有认为“钱已到位”却这样写,这就直接触犯法律。但是无法忍受被质疑的折磨,这种快意恩仇又不后悔的特质,可能就是支撑他一路走来的精神动力。极度相信自己,或者极度想证明自己,正是他走下去的动力。
作者为《财经》驻硅谷记者,更多作者文章,请关注《财经》杂志微信公号i-caijing上的【Jane在硅谷】专栏。
责编| 王悦欢yuehuanwang@caiji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