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一个中国建筑文物遗产“彭家寨”登陆了今年举办的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5月27日,由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DADA(中国建筑学会数字设计专业委员会)、IAAC(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高等建筑研究院)及城市复兴2050(UR2050)等机构联合发起的“下一代建筑”发展计划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正式发布。
据钛媒体了解,“下一代建筑”还同步发起了主题为“智慧树:垂直社区的未来生活”的全球创新大奖(The Next Architecture Award)。其中,中国土家族建筑和文化的代表“彭家寨”作为来自中国的案例,在国际平台上进行展示。
数字化浪潮重新定义“建筑”“建筑空间和人的关系更像是相互滋生的情感互动,它们将不再简单地为人提供场所和支持,而是与人的生活产生更多良性互动。”“下一代建筑”项目发起者之一,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姚京这样告诉钛媒体。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智慧革命的背景下,建筑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最有潜力的集成平台:科技、设计、数据化以及艺术和创意得以在这个平台上聚合衍生。人们对智慧化体验与个性化的诉求,正驱动建筑通过加载新的技术、利用大数据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建筑行业也开始了对数字化和科技创新融合的思考,回归到“以人为核心”的行业探索;这其中,包含各种以建筑为应用载体的新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新型能源解决方案等,还包括实现人与建筑交互功能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以及提升最终用户体验和智慧化感知人工智能技术等,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归属感。
积极的变革者们,正希望通过设奖的方式,以产、学、研、用协作的方式,向全球科研院所、院校实验室、建筑设计事务所、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征选基于文化多样性和技术前沿性的案例及解决方案。
大奖的首个竞赛项目——“智慧树:垂直智慧社区的未来生活”,将在中国的城市率先展开。据钛媒体了解,该项目已经在南京江北新区“国际健康城人才公寓”进行落地,参与者中,有来自企业界和建筑学界的专家和智库。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张彤教授指出,
“活态博物馆”是个什么概念?“以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核心的数据技术正在迅速改变我们的生活,垂直智慧社区,体现对亚洲高密度城市中正在发生并可预期的未来生活之理解与回应;这一项目的研发和建设,将促进代表智能化、信息化、清洁能源等新科技产业与建筑设计和社区系统综合管理的多方面融合。”
“下一代建筑”全球发布会的另一个亮点,是中国土家族的文物保护村“彭家寨”的项目展示。“彭家寨”被誉为典型的“活态博物馆”,这一项目的出现和建筑界对于城镇化发展的反思不无关系。
城镇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很多山村变得“空心化”,仅留下老人和留守儿童,部分田地逐渐荒芜。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因为交通闭塞,民族文化随着农民的离乡而渐渐衰落。湖北恩施州宣恩县的彭家寨就是其中的代表。
彭家寨里坐落着一片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土家族吊脚楼群,年代久远且保存完好,寨里的人们保留着土家族原始的生活方式,淳朴而自然。
土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武陵当地土著与躲避秦时战乱而东迁的巴人、汉时因为战乱而东走的賨人,和五代时期从江西一带沿酉水而上的彭家一脉共同构成了土家族的来源;一直以来,土家族与周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糅合杂居,互相影响,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地理环境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造就了颇具姿态的土家族聚落。高山地貌,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土家吊脚楼,干栏、穿斗等建筑结构。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宣恩县人民政府及如张良皋教授等老一辈专家学者的研究和努力下,至今仍保留了完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统。为了给这一传统村落“赋活”,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一批优秀专家学者,以彭家寨为核心,联通上下游曾家寨、梁家寨、张家寨、汪家寨、狮毛寨、伍家寨等土家族村寨进行整体规划,致力于发掘推广土家族文化,建筑,民族艺术和传统手工艺,发展当地经济。
最终的目的,是吸引土家族村民重新回到自己的土地,耕种自己的土地。
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姚京女士向钛媒体介绍,项目组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土家族泛博物馆”的概念,打破传统博物馆的封闭边界,形成一个活化的动态土家生活生产全景画廊。
所谓“活态”博物馆,最关键按在于它保留了原居民、保留了原生态,让他们理解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激发居民自觉接过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接力棒,参与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成为掌握多样性文化的“文化人”。(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郭丛笑,编辑/葱葱)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本文系钛媒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使用,如需获取转载授权,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