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经频道 > 经济要闻 > 正文

“炒鞋”就是一场赌博游戏

“炒鞋”就是一场赌博游戏
2019-10-09 16:35:13 第一财经

鞋,也能用来炒吗?这个此前被认为是“伪问题”的问题近来竟成了“时尚话题”。最近有句话很流行,“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币,00后炒鞋”。

大潮退去才可以看到是谁在海滩上裸泳。这句话对当前的“炒鞋业”来说很合适。就像击鼓传花一样,现在锣声已经敲响,花最终落在了谁的手中谁心里最明白。当泡沫破灭时,套牢的将是那些“最后的接棒者”。

有一家二手球鞋交易平台统计了过去1年全球发售的2639款限量版球鞋的价格:有1106款球鞋价格在下跌,占比达到41.9%。其中跌幅最大的一款发售价799元,现价只有125元。相信这只是开始,更残酷的一幕现在还在后台排演着。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鞋子成为了炒作的对象?它毕竟是一个大众消费品。部分限量鞋因其稀缺性,存在部分溢价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而把它当作投机的工具,无异于一场无法预测输赢的赌博游戏。从一定程度上说,当前的“炒鞋”就是一场赌博游戏。

从“炒鞋”的全过程看,有几个因素贯穿其中。

一是以所谓的专业性为发端。今年1月,美国一网站发布的二手球鞋行业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二手球鞋市场规模已达60亿美元,其中,中国作为后起之秀,二手球鞋转售市场规模已超过10亿美元。这类信息,对国内“炒家”来说,有点“扯大旗作虎皮”的意思。

随后,有些平台就推出一系列的所谓指数,包括即时报价及过去24小时交易行情等。这些看起来都具有专业性,也使得交易的参与者认为自己是在一个专业的平台上进行着专业性的操作,这些参与者也会动员潜在的参与者加入其中。

二是制造“一夜暴富”的神话。据媒体报道,不久前,全世界最贵的某款球鞋以1700万美元的价格在网上成交。更多自媒体“推波助澜”,比如,“知名球鞋‘倒爷’囤了127双某品牌球鞋,两天获利约150万元人民币。”“25岁青年拿着家里给的首付进入炒鞋圈,现在月入百万元。”这样的说法不胜枚举。其实,这些说法具备的蛊惑性和传销、非法集资并无二致。

当然,在制造神话的过程中,相关厂家也加入其中,越来越多的五花八门的限量版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些厂家的目的就是从人为制造的供需不平衡当中获取不合理的超额利润。如今的运动品牌不断推出的设计师款、限量版、网红版等正是“炒鞋”火热的背后力量。

再就是利用“炒鞋平台”撬动金融杠杆。有金融消费平台可以为购鞋用户提供分期付款服务,这其中就存在用户借钱实现加杠杆“炒鞋”的可能。还有的交易平台因此估值倍增。在一定程度上说,“炒鞋”,俨然已经成为一种资本游戏,其中蕴含了较大的风险。

我们认为,“炒鞋”不会一夜暴富,社会公众应当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要盲目参与投机炒作活动,避免遭受损失;“炒鞋”行为带动投机之风,倡导不理性消费,助推攀比文化,对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产生负面影响;球鞋属于普通的民生商品,对球鞋的关注应更多地回到其使用属性上来。

毕竟,鞋子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投资最重要的是理性,要防止投资投机标的年轻化、投资投机泛化。当自己想去“割韭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会不会成为别人的“韭菜”。另外,工业化制成品无论用怎样的手段,仍然是批量化流水线产品,饥饿营销的方式只能制造心理稀缺效应,不可能制造真正的价值稀缺性。这是相关企业需要注意的。

除了公众和企业的“自律”之外,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管。

现在, 国内球鞋平台可能存在虚构交易、拉高价格、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问题。有关部门针对市场乱象应及时出手“灭火”,同时更应该未雨绸缪,举一反三,展开“防火”。

(作者系第一财经评论员)

责编:任绍敏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