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经频道 > 经济要闻 > 正文

银行业发展70周年:改革稳步推进,体现“中国智慧”(2)

银行业发展70周年:改革稳步推进,体现“中国智慧”(2)
2019-08-16 09:37:04 第一财经

1953-1956年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中国银行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一统”的管理体制,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在此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2%,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1%,较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银行业开始整顿规章制度和各项金融工作。

“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时间内,中国金融业发展尽管道路曲折,但是依然从制度机制、资源配置和运行体系等方面,为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相配套的金融体系,成为改革开放的历史新起点。”江苏银行总行董事会办公室高级会计师陆岷峰称。

银行组织体系初成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十分困难。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624亿元,占世界份额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1元;进出口总额355亿美元,占比不到全球的1%,外汇储备余额1.67亿美元。

若按当年价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农村贫困人口规模达到7.7亿。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环境下发展经济,首先面对的难题就是“钱从哪里来”。

由于财政资金的供应能力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银行的作用开始凸显。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回忆道,原来由财政负责安排的对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拨款,1982年比1978年减少了64.5%,1979-1982年间,工商企业增加了700多亿元流动资金,其中有82%是由银行贷款供应的,只有18%是财政拨款增加的。

1979年,发放了第一笔技术改造贷款;1981年起,国家实行了“拨改贷”改革;1983年,又改革了企业流动资金管理制度,把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由原来的财政、银行两家管理,改为由人民银行一家管理。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