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复联4》内地票房破39亿元,本土科幻该如何发力?(2)

2019-05-07 09:34:15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科幻文学重新获得了生机。1991年,《科学文艺》杂志更名《科幻世界》,并召开了世界科幻大会,制订了新人扶持和市场培育计划。1997年,第二届世界科幻大会召开时,参会作家人数已翻番。到第三次“世界科幻大会”时,中国科幻文学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一大批年轻的、风格迥异的作家开始登上了创作舞台,如韩松、何夕、王晋康、星河等。

有评论认为,这些科幻小说在形式上摒弃了老派作者在中国科幻小说的科普说教模式,更接近同时期欧美科幻小说风格,题材选择上更加宽泛,平行宇宙、外星人入侵、时间旅行、克隆技术等题材在他们的作品中大量出现;同时,由于所处时代变革进程中,作者在对全新科技生活具有浪漫想象的同时,又对工业景观、机械化,甚至对人性都有终极拷问。

“这一时期是中国科幻小说创作飞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刘慈欣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创作者之一。而在当前,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势必会出现大量青年作家和具有极端潜力的作品。”魏鹏举认为,中国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素养的普及,而科幻小说是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很好的载体。

但目前国内有多少科幻作品,并没有一个官方统计。2016年中国科幻大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的泛科幻读者、观众与科幻迷共计8000万人,这一人数接近美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科幻作品年均出版却只有美国的约二十分之一,当年在美国正式渠道发表过科幻作品的作家人数为1797人。

一些网友认为,即便这些年中美科幻小说创作数量差在缩减,但中国能否打造出漫威公司与“复联”系列却是问号。

受此质疑的主要原因是,创作者写书的目的与环境不同。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成功与科幻作品的创作不无关系,但包括《变形金刚》、《钢铁侠》等在内的科幻大片的成功都基于两点,一是创作者对科幻本源的社会探索,二是好莱坞科技革新。二者在各自行进中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成就了商业大片以及IP系列片模式。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