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中消协:消费者对保健品不满意突出,经营者信用缺失依然严峻

2019-03-15 17:15:0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中消协15日发布的《信用消费与消费者认知调查报告》显示:59.7%的受访者对当前消费环境表示比较或非常放心。这说明当前的消费环境远未能达到能够让绝大多数消费者“放心消费”的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中消协每年都围绕消费维权年主题,开展相关消费者问卷调查活动,为年度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今年主题为“信用让消费更放心”。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8.1万亿元,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连续5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同时,消费领域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信息泄露、霸王条款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仍时有发生,经营者信用缺失现状依然严峻,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调查显示,“品质不如意”是受访者对商品/服务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此外,“产品信息不真实”(30%)、“商家信誉差”(21.1%)、对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19.6%)等“信用缺陷”也是受访者对消费商品和服务不满意的重要原因。

相比服务领域,受访者对商品类消费的不满意率整体更高。对保健品类产品的不满意率达到28.6%,在各类消费商品和服务中最为突出;对医疗类商品(19.8%)和医疗服务(14.7%)的不满意率分别在商品类和服务类消费中排名第二和第四。

调查结果还显示,当前线上消费的失信或违法情况较线下实体店消费更加多发。其中,受访者认为“夸大宣传,实际效果与宣传内容不符”和“促销活动中假降价”是线上线下消费均普遍突出的失信或违法行为。“低价诱导消费”、“产品/服务信息不透明”等,也是线上线下都存在一定比例的失信或违法行为。

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者已经意识到“信用”对于放心消费的重要性,在自身日常消费行为中努力维护个人信用,但由于我国信用约束和激励机制还不健全,对于严重失信经营者的惩戒还不够,一些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表现得比较突出,还无法让广大消费者放心消费。

中消协建议,强化立法与监管,为信用消费体系建设保驾护航。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各类消费者反映集中的失信及违法违规行为,重点关注网络消费、保健品消费、金融消费等失信和违规行为多发的消费领域。此外,积极探索信用建设社会共建共享机制,督促建立行业自律规范,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强化“黑名单”公示,开展守信联合激励,着力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

责编:刘展超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