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潘建伟:尽快实质性启动量子国家实验室建设,扩大技术覆盖范围(3)

2019-03-11 16:28:44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潘建伟说道:“‘墨子号’发射之后,性能指标比预想的要好很多,所以原计划两年内完成的任务,我们在两三个月就完成了。这让团队在过去三年中,有很多时间对其性能做出改进。”

潘建伟表示,目前团队在科学实验中取得的最大进展是,把星地之间的密钥成码量在过去两年中提高了40倍。“现在嘀嗒一秒钟,大概能够传送40万个量子密钥,这样已经能够满足一些初步的应用部门的安全通信的需求。”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张文卓副研究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40万个密钥可以理解为每秒钟能给40K的数据全部加密,单位时间能用的密钥越多,商业的用途就更大。”

为了能把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成果尽快推向实用化,潘建伟表示,未来计划能够研制出中高轨卫星,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目前的墨子号只能在晚上工作,因为白天太阳光太强,所以如果能够研制出中高轨卫星,就能确保能在更长的时间产生密钥,从而满足业务上的信息安全传输。”潘建伟解释道。

潘建伟表示,量子力学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已经经过百年的验证建立起来了,毋庸置疑。“今天人们所使用的手机和电脑,本质上来讲都是量子科学的成果。”潘建伟表示,“民众之所以会对量子信息科技产生疑问,主要原因是量子力学与我们每天的生活经验有很大的不同,哪怕很多人受过高等教育,也只有极少数的人在大学期间真正学习过20世纪初建立的先进量子力学理论。”

他认为,更大的担忧来自量子信息科学推向实用的过程中,人们会担心这项技术是否已经成熟。对此,潘建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创新性成果从产生到广泛性的应用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公众接触全新领域的时候,会认为这个东西不靠谱,是伪科学;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大家对科学性的疑虑消除了,又会觉得技术不成熟,没有进入到广泛应用阶段。一直要等到像现在手机技术这样成熟的时候,一项新技术才算是完成了周期。”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