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不过,那些用鲜花、香槟、红地毯欢迎化工巨头的时代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没有比“摸着石头过河”更能准确描述跨国的化工企业在中国的心态。
中国产业进程正一日千里,这里的政策,合作伙伴,竞争对手,技术水平的变化也可能让人眼花缭乱。而能源需求趋紧、水资源紧张、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外界对于化工行业的认知都在不断重塑着中国的商业环境。对跨国公司来说,如何与中国商业环境保持步调一致是艰难的一课——对于一些跨国的化工企业而言也不例外。
那么,对于深耕中国本土市场,并在此获得了竞争地位的化工巨头们而言,面对新常态、新政策、新环境、新对手,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不可预知因素,化工企业如何加以应对?就此,彭程迈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朗盛从很多年前就已经关注到这种变化,并且尝试通过分散风险源,投资多元化等手段来降低商业环境的改变给企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以安全性为例,化工企业的安全性一直以来都是民众最为关心的领域之一。公众眼中,化工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因此往往不会愿意生活在化工厂区周围,朗盛化学在厂区的安全性方面有怎样的布局?彭程迈表示,朗盛将环保安全性纳入到整个企业的业绩考核指标当中。对于中国政府目前力推的“退城入园”在成本端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彭程迈表示,从长远来看,这种中国政府对环保、安全性的政策必将让中国化工行业长期受益。
中国商业环境的改变无疑正在重塑跨国化工巨头的认知和具体产业战略,目前来看,如何在成本控制、盈利性以及价值增长方面寻求平衡是跨国化工企业的共同认知。在这方面,彭程迈表示,朗盛希望通过效率的提升来保证成本的稳定。
“共享单车对我们的冲击很大,我们(中国大陆)65%的销售额都不见了。”上周在溢达集团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十如对话”中,自行车巨头捷安特生产商台湾巨大集团董事长杜绣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