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鞍山钢铁集团董事长: 不单纯追求规模扩大

2018-12-03 11:43:2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在中国工业发展建设初期,鞍钢曾与其他钢铁企业共享自身装备、技术、人才优势,在包钢等十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建设过程中提供技术人才,因此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而在即将到来的2019年,鞍钢将迎来70岁的生日,对于这家已经进入世界500强的“共和国钢铁长子”,未来又将如何规划布局?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义栋近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采访时透露,鞍钢致力于做面向未来的材料发现者,同时将借助互联网推进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构建“绿色共赢的产业生态圈”。

规模扩张和并购重组

鞍山钢铁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企业,2010年5月与攀钢集团联合重组,目前具备年4000万吨粗钢产能,具有3000多个品种规格的高技术含量钢铁、钒钛精品,年产4200万吨铁精矿,拥有全球最大的铁精矿生产基地。

不过,与国内外其他钢铁同业巨头相比,鞍钢所处的生产区域主要在东北和西南,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距离钢材的主要需求地的销售和运输半径都要长一些。因此,公司一直希望通过提高产品竞争力来弥补地理位置方面的劣势。

目前,鞍钢是国内船舶及海工用钢认证牌号最全、级别最高的钢企,向蓝鲸一号钻井平台、俄罗斯破冰船提供主体结构关键部位用钢;公司也是国内唯一具备核级关键部位制造生产资质的企业,三代高性能18MND5核电用钢应用于“华龙一号”等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不久前通车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有17万吨的桥梁钢出自鞍钢,公司还是家电品种规格最全的钢铁企业。

这样的产品结构,也让鞍钢在国内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行业集中度提高的背景下,拥有了更大的优势。今年上半年,鞍钢股份(000898.SZ)净利润同比增长91.94%,三季度盈利同比增长80.73%。

不过,鞍钢并不热衷于钢铁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我们一直强调高质量发展,注重品质的增加而不是数量的增加,未来鞍钢还是要做深挖潜力,如果没有大的战略调整,还是会在调整产品结构,创新发展上发力。”王义栋对记者透露。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家国内钢铁巨头中国宝武集团,却在公司的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1年产能规模为8000万吨~1亿吨,而2016年,中国宝武的粗钢产量为5840万吨,要达到8000万到1亿吨的规模,未来进行行业整合将是必由之路。

对于钢铁行业的并购重组,鞍钢的野心并没有中国宝武那么大,“如果窗口期合适,我们也会考虑,但主要还是会着力自身的产品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王义栋说,不过,鞍钢也一直不排斥通过跨国合作,建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实现共赢。

据记者了解,在资源产业方面,鞍钢已与澳大利亚金达必公司合资成立了卡拉拉矿业有限公司,年产铁精矿800万吨;在钢铁产业方面,与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合作建立了鞍钢广州汽车钢有限公司;与日本神户制钢合作建立鞍钢神钢冷轧高强汽车钢板有限公司,开拓高端汽车板市场。

鞍山钢铁集团董事长: 不单纯追求规模扩大

“631”产业布局目标

王义栋告诉记者,鞍钢未来希望做的,是面向未来的材料发现者,会重点在高强韧性钢轨用钢、高强度汽车用钢、高强度海洋管线钢、抗震耐蚀建筑钢等几个领域开展研发。

此外,鞍钢还将在耐热临氢系列用钢、低温石化系列用钢、抗酸性用钢、不锈钢及异质复合钢板系列等方面加强研发,着力开发绿色低碳环保材料。

而除了做精做强钢铁主业,鞍钢也在构建“1+6”产业格局,重点发展钢铁、矿业、国际贸易、钒钛、工程、信息化六大相关产业,从而打造新的战略支撑和效益增长极。

这也是鞍钢集团到2020年要完成的“631”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一部分。

王义栋透露,所谓“6”是指做强钢铁主业,其在集团的产值(收入)占比在60%左右,“3”是加快发展信息、工程等辅助产业,产值(收入)要达到30%左右。“1”是协调发展资源产业,令矿产等产值(收入)占到1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与鞍钢联合重组的攀钢,是全球第一的产钒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钛原料和产业链最为完整的钛加工企业,在做强钒、钛、特钢、普钢四大主要产业的同时,也将做优矿产资源、现代物联、产业链金融、产业链贸易四大基础支撑产业,以及特色非钢产业。

“未来我们的投资方向也将按照‘631’的产业发展目标来推进,同时在节能减排,智能制造上加大投入。”王义栋告诉记者,近年来,鞍钢已累计投入节能减排资金170多亿元,实施了一系列减污减排的环保治理工程,未来将利用全流程大数据和C2M云平台,逐步探索高炉、炼钢、轧钢、安防、物流等领域的智能化建设。

责编:胡军华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