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科创”困惑
自11与5日建设科创板被提出后,科创板不仅成为交易所工作的重中之重,上海经信委等政府部门也开始密集调研企业、备战科创板。
日前,上海经信委向本地多家企业下发了《科创板优质企业信息收集表》(下称“收集表”),对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研发投入占收入比、已授权发明专利数、行业排名等多项指标进行收集。
在这样的背景下,胡申也忙碌于园区企业的梳理,但对于梳理的具体情况他并未更多谈及。第一财经记者走访了解到,在市北高新园区内,诸如“洋码头”、“华院数据”、“金棕榈”、“合合信息”、“诺诺镑客”等企业,被贴上了“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的标签。
但这些企业,又有哪些能够达到科创企业的标准仍未可知。“(科创板)这件事对企业的触动肯定是非常大,尤其对一些初创企业,会有更多的希望,我个人最关注的还是科创企业的界定是什么?”在梳理内部企业之中,胡申也有自己的困惑。
不仅是胡申,什么样的企业能上科创板,到底什么才是科创企业,技术创新还是模式创新······这一类的问题也成为记者在采访中,受访人士对科创板最大的疑惑和“猜想”。
胡申认为,参照之前上海经信委向外发布的“四新”企业标准——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来看,如果达到此类标准算科创企业,那他认为这一企业起码要达到的标准是得具备一定技术壁垒、名列行业前茅、甚至对国外的产品具备替代性等等。
一位曾参与战略新兴板筹备的专业人士对此的观点则是,上海、安徽、湖北等地政府对企业的调研与上证所置顶科创企业的标准实际相对独立,而科创企业最终定论他认为或将综合此前战略新兴板企业以及CDR独角兽的标准,而首批企业大可能会是广为人知的“大而美”企业。
“我们预计具备一定的先进核心技术壁垒、产业自主性较强、有潜在进口替代能力、研发投入较高且初期成本压力较大的企业有望优先考虑。”中金公司分析团队预判表示,若最终盈利及股权结构限制放开,不排除部分海外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也可能通过登陆科创板的形式A股上市,以及新三板直接转板科创板的转板机制也有望研究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