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央行频签本币互换协议有何深意?(2)

2018-11-20 09:15:11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坚持市场驱动,通过消除限制人民币使用的障碍,为人民币与其他主要可兑换货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支柱之一。根据中国央行最新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截至9月末,在中国央行与境外货币当局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下,境外货币当局动用人民币余额为324.8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动用外币余额折合8.92亿美元,对促进双边贸易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和日本、泰国、韩国等国家签订的是美元为主的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开始,为了避免美元和欧元汇率剧烈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并且进一步促进我国贸易的便利化,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程度,以两国本币进行互换的货币互换协议开始大规模出现。

在与中国香港、韩国等周边贸易伙伴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之后,现已逐步形成了包括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阿联酋、土耳其等地区,以及英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互换网络。截至2017年末,有效协议29份,总金额30240亿元人民币。

《2018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称,展望未来,双边货币合作将继续稳步开展在已有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将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加强合作,进一步完善双边本币互换机制,在便利双边贸易和投资、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稳汇率、降低贸易成本

从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形势以及稳定汇率的角度而言,不断扩大人民币货币互换的范围将让中国受益。

边泉水认为,货币互换的直接作用是规避汇率波动风险,降低汇兑成本,便利国际融资和贸易。

以10月26日中日货币互换为例,中国央行与日本银行签署了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34000亿日元的中日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早在2002年左右,中日之间就签署过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但该协议当时的融通上限在3300亿日元,且在2013年左右失效,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1998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而此次中日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不仅在规模上进一步扩大,而且绕开了美元,有助于双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