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针对民营经济有力发展的各项保障正在加码,“纳税”服务则是其中一项重点实施内容。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日前印发《上海市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活力,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地方权限内的有关税费政策,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将到法定税率最低水平。”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19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纳税指标排名由130名上升到114名,其中,纳税次数由9次减少到7次。
将各项税务服务政策的迅速落地,真正激发企业活动力,上海税务部门已积累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
2800余户企业减免税收89亿元
上海司太立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目前已经基本具备了制剂药厂研发和生产条件。企业财务总监王磊介绍:“现在正是产品注册报批和进一步加快研发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于还在起步阶段的我们来说,压力实在不小。”
让王磊没想到的是,上海市金山区税务局在实地调研企业情况后,立即安排了专人为企业提供政策讲解、应退留抵税额测算和退税申请资料准备的一条龙服务。仅用了3天,公司就收到了3100余万元的退税款。
“公司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自有资金,二是是向银行贷款。这3100多万到账,一下就帮我们节约了100多万的贷款利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王磊表示,“技术壁垒和人才壁垒是困扰医药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研发才能有自己的东西,才能让‘专造’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国家的税收好政策,让企业肩上的担子轻了,研发动力足了,使得越来越多疗效好价格低的国药能打破进口药的垄断,给患者带来真金白银的实惠。”
同样享受到这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制药企业还有上海百安制药有限公司,公司财务总监周建红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百安制药的产品目前还处于研发临床阶段,到正式投产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年企业为了药品的研发测试投入了大量资金,也积累了一定金额的留抵税金,由于药品还没投产,企业负担确实很重。
“没有想到退税速度那么快,3天时间67万元退税款就到帐了,金额不大,但是对于我们这样还处于临床阶段、2018年没有任何销售额的制药企业来说,却实实在在是一场‘及时雨’。”周建红由衷感慨。
截至今年9月30日,上海税务部门已办结2800余户次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符合条件的企业期末留抵税额退税申请,退税89亿元,其中符合高新技术、中国制造等优先条件的企业退税占比达到56%左右。
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税
财政部、税务总局此前发布通知称,从今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单户授信额度上线,由此前的100万元进一步提高到1000万元。
在得知免税授信额度提高和银行拓展贷款业务的消息后,申朴信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立即着手准备申请办理有关贷款。董事长刘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企业涉税成本持续降低,现金流增加,我们有信心进一步激发技术创新潜能,提升公司核心产品在信息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据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测算,小额贷款标准提升至1000万元后,将使该行上海地区500多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客户纳入优惠政策范围。分行普惠部门相关人员表示,新政策明确规定,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只有不超过相关标准才可以享受政策优惠;这就引导银行业主动降低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扩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规模,从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
“小微企业贷款授信额度的增加,与之前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配套,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两种手段,缓解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资金供求问题,形成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合力。” 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货物和劳务税处负责人黄靓说。
同时,上海市税务部门将企业的纳税信用与融资信用相结合,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其辖内机构各类银税合作产品项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0亿元,为小微企业节约利息成本及抵押、担保费用共计1.5亿元。
第一财经记者在上海税务部门了解到,一系列优化服务措施、跟踪效应分析等手段将持续推动政策落到实处,不仅让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微企业,也让处于发展壮大中的各类型企业,都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和发展。
责编:胥会云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TechWeb报道】8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全球首富贝佐斯的身家目前超过了1500亿美元,而如果其身家不想继续增加,其每天就要花费2800万美元
中国基金报记者 房佩燕 吴君 赵婷 近期有不少私募基金大笔认购自家产品,自家人的抄底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有风向标作用? 多家私募自购产品 近期有不少私募大手笔认购自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