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可转债发行加速,相关数据统计,去年和今年可转债发行规模共计约2765亿元,而在此前十年间,仅有民生、工行、中行3家发行过可转债,规模仅为850亿元。
一位券商分析师对记者称,一直以来,定增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工具,但去年2月,监管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进行修改,对定增有了新的限制,比如须间隔18个月,融资额不能超过市值的20%等,再加上政策支持,使得可转债较受银行青睐。
不论是可转债、定增、优先股,还是二级债,都是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主要渠道。对于银行而言,一般可通过利润留存、发行普通股(IPO、定增、配股)、可转债(转股后补充)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发行优先股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发行二级资本债或是利用超额拨备补充二级资本。
而面对当前的严监管和市场环境,银行的同业、理财、投资等业务面临新的挑战,资本考核压力亦逐增。根据银监会的过渡期要求,2018年底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需分别达到7.5%、8.5%和10.5%,而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则分别再加一个百分点。
可转债转股难
去年5月26日,原证监会出台相关政策就可转债和可交换债发行方式做出修订,将“资金申购”改为“信用申购”,解决了可转债和可交换债发行过充中产生的较大规模资金冻结的问题。
政策的支持加上可转债自身的优势,使其近两年成为商业银行再融资工具的主角。多家机构分析认为,相比其他再融资工具,可转债具有三点优势,一是转股后可直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二是不影响当期盈利能力指标,在逐步转股后,才开始摊薄每股收益;三是票面利率低、融资成本较低。
资本金是判断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风向标之一。距离2013年初《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已过去六年,监管过渡期即将步入终点,我国商业银行亦将迎来过渡期内的最后一次大考
今天,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马化腾、李彦宏坐在一起进行了一场身家4000亿的“昂贵”对话,他们讨论的主题是《新时代的数字经济:开放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