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上海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 对口帮扶促农户年均创收2万(2)

2018-10-18 09:29:00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一系列优质、特色的商品走出大山、走进上海搭建的共济平台,其背后则是对“精准扶贫”创新模式的规划与实施。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上海采取帮助对口帮扶地区建设生产基地,在本市开设标准化菜场“精准扶贫平价菜专柜”等举措,在改造生产链、打通流通链等方面下功夫,促进了与对口帮扶地区的产销对接,利益联结,从本源上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以西藏江孜县红河谷农业园区为例,第八批上海援藏江孜联络小组从农户对资金、种子、技术的需求出发,引入上海的种苗培育、技术培训等技术,形成1个园区带动19个乡镇,每个乡镇再带动若干温室大棚的“1+19+X”的园区辐射带动模式。截止目前,江孜小组已经送出种苗20多万株,培训科技特派员等102名,实际带动60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脱贫。

“下一阶段,我们会在蔬菜种植的基础上拓展藏红花种植,其是药食两用的名贵植物。”上海援藏干部、江孜县副县长陆剑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两年前的引进、试种,到今年百株藏红花生根落地,标志着江孜种植藏红花取得成功,相关温度、湿度、光照等技术难关先后被攻克。今年江孜县藏红花大大获丰收,总产量约50公斤,创造产值500万元。”

此外,上海援黔干部引进上海企业发明的自然能提水专利技术,帮助务川县6093人(贫困人口2043人)解决饮水安全问题。通水后,小坪村栽种了黄蜀葵、桑葚等作物,规划了高山冷凉蔬菜以及猕猴桃等产业,今年预计人均增收2000元。

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主任姚海说,上海此次的新探索,将突出倡导消费扶贫的新消费观念,充分利用上海大市场、大流通的优势,使得对口帮扶“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让对口帮扶地区贫困群众鼓起“钱袋子”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上海市民的“菜篮子”,扩大“上海购物”品牌影响力。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