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10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CPI同比上涨2.5%,连续三个月维持在2%以上,显示出当前存在一定的通胀压力。
深度解读9月CPI通胀数据
9月CPI同比上涨2.5%,比8月提高0.2个百分点,显示通胀压力继续上涨。其中,非食品价格的上涨是通胀上行的主要原因,居住、教育和医疗保健涨幅均超过2.5%,石油、柴油等能源价格涨幅超过20%。受到季节因素和极端天气影响,鲜菜、鲜果等食品价格的价格上涨推动CPI环比上升;非食品中的教育、房租、衣着、能源等价格也都呈现普涨。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提到过,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下滑,极端天气、房地产政策的调整、基建项目的加快落地以及贸易冲突阴影等内忧外困之下,通胀压力增大,短期内有类似“滞胀”的情况。从最新数据来看,消费品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压力需要保持关注。
避免“流动性陷阱”
当然,虽然当前CPI有上涨的势头,但考虑到去年较低的基数效应,年内通胀应该不会成为威胁。而从中期来看,我们需要避免另一个风险,类似于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出现的“流动性陷阱”风险,即经济下滑,但依靠货币刺激,经济仍难以恢复活力,也难言通胀,甚至有通缩风险。当前中国虽然货币政策宽松,但仍然存在资金在银行间淤积,很难流向实体经济的现象。
究其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是从资金需求端来说,诸多企业债务负担较重,利息成本增加,盈利能力下降,实体经济贷款需求疲软;二是从资金供给端来说,银行以往更加青睐于将信贷资源配置在房地产与融资平台,而当前房地产项目信贷受限,基建投资虽然资金需求旺盛,但地方债务负担加重,且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当前银行风险偏好仍然较低。
通胀压力不改货币政策放松
在货币政策方面,笔者认为,虽然当前通胀有所抬头,但整体并不足以阻止政策放松。相反,在外部贸易冲突风险、内部经济下滑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预计宽松货币政策仍然是主要方向。结合近期央行易纲行长关于“杠杆已经稳住”、“利率政策和准备金率方面仍有足够的空间调节”、以及“我们在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的发言,笔者认为,降息、降准仍旧可以期待。
(沈建光系京东金融首席经济学家)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沈建光博士宏观研究”微信公众号
责编:孙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