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土壤重金属超标点位增加,粮食主产区以“轻度污染”为主

2018-10-10 09:05:03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推进该法目前面临着什么样的土壤困境?在主要领域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土壤污染如何?这是业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日前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土壤重金属点位超标率为21.49%,整体以轻度污染为主,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比重分别13.97%、2.50%和5.02%。

结果显示,四川盆地、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黄淮海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耕地点位超标率分别为43.55%、30.64%、12.22%、9.35%和1.67%,南方耕地污染重于北方。主要污染物为镉(Cd)、镍(Ni)、铜(Cu)、锌(Zn)、汞(Hg),超标率分别为17.39%、8.41%、4.04%、2.84%、2.56%。

上述结果公布在最新一期的《环境科学》(2018年第10期)上,该刊物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这也是国内权威机构首次较全面地公布粮食主产区土壤健康状况。

研究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五大粮食主产区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呈增加趋势,整体上点位超标率增加了14.91%,其中Cd、Ni、Cu、Zn和Hg的污染比重分别增加了16.07%、4.56%、3.68%、2.24%和1.96%。

除三江平原外,其他4个粮食主产区耕地土壤重金属点位超标比重增加趋势显著,且南方地区的Cd、Ni和Cu重金属超标比重变化量高于北方,而Hg和铬(Cr)增速低于北方。Cd、Hg以人为污染源为主,铅(Pb)、Zn和Cu约有20%的点位受人为活动的影响。矿业、工业、污灌水是主要的污染源,除污灌水来源北方重于南方外,其余污染来源均是南方污染重于北方,污染物种类也多于北方。

土壤重金属超标点位增加,粮食主产区以“轻度污染”为主

土壤重金属超标点位增加,粮食主产区以“轻度污染”为主

土壤重金属超标点位增加,粮食主产区以“轻度污染”为主

土壤重金属因其不可降解、移动且具毒性的特性,直接或间接通过食物链威胁着粮食安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研究人员分析称,此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多集中在小尺度或单个区域的现状分析,且多集中在工业区、矿区周边、城郊耕地等,易造成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估过高或过低,偏离实际情况。全国范围多区域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对粮食主产区耕地土壤重金属研究更少。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黄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是中国农业资源条件极为优越的五大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64%以上,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8.49%,其中小麦、玉米、稻谷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0.45%、61.37%和43.61%,在我国粮食生产中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耕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则直接关系着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国民健康。

研究人员介绍,此项研究基于2000年以来3006个耕地样点土壤重金属实测数据和20世纪80年代的土壤重金属历史数据。其中1613个样点数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其余的1393个样点数据为野外调查采样数据。

此次得到的耕地土壤重金属点位超标率为21.49%,较之2014年我国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耕地土壤平均点位超标率19.40%高了两个百分点;从污染程度上看,此次研究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等级的比重分别为13.97%、2.50%和5.02%,而《公报》中耕地污染等级比重分别为13.70%、2.80%和2.90%。

研究人员介绍,从超标数值上看,粮食主产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已经达到较严重的状态,但是通过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耕地的重金属含量中位值可以发现,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在国际上仅处于中等水平,8种重金属含量均显著低于欧洲的英格兰和荷兰。

调查发现,工业城市、城市工业区或城郊结合部的“涉重”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是工业区附近和城郊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较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易造成Cd、Ni、Cu、Zn和Hg污染。

《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确,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国家支持对土壤环境背景值和环境基准的研究。每十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普查。

同时,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卫生健康、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平台,实行数据动态更新和信息共享。

责编:汪时锋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