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据第一财经记者观察,以胸痛中心项目为例,在救护车上会配备一包药供患者应急,这包药是由阿斯利康提供的,其他都是一些合作伙伴的设备、系统展示。按照王磊的说法,阿斯利康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是“医疗行业的阿里巴巴和腾讯”,联合上下游合作伙伴呈现最为理想化的救治患者的流程和模式,是一个牵头人,甚至这些项目中不需要特别出现阿斯利康的品牌。投入项目的各方都可以邀请医院来参观,看看有哪些设备可以升级或者医院可以引入哪些系统以及解决方案。虽然阿斯利康的创新中心本身不承担任何商业考核指标,但是每一个项目每年都要求有更好的版本升级和迭代。
这样的模式真要走出创新需要如何落地推广?
以胸痛中心为例,在李明钢看来,目前的平台是救治型的平台,实现这一模式复制需要单点医院基本具备物联网的条件,有经过认证的治疗中心,能够实现集中调度,比如救护车就不能挂靠在不同医院下各自为政,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持。
“现在的系统接入在技术上有许多的细节磨合,因为国家并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而我们能够做的,是先摸索出救治流程的标准规范,因为各个医院其实都是不同的。” 李明钢说。
以此来看,参与方公司的盈利模式和收入来自医院的成本支出,以及当地政府的推动,有些商家也采用了先免费体验再付费的模式,这就涉及到投资周期长和回报的问题。那么这个模式的收效几何?
这是从无锡的阿斯利康商业创新中心走出的创新模式之一。在2018无锡物联网大会期间,阿斯利康商业创新中心人流如织,不少人前来“取经”,这里既包括已经推进10个月的无锡胸痛中心全市模式,也包括如今扩展到全国16000家规模的儿童雾化中心,还有致力于诊疗一体化和为分级诊疗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简称MMC)在无锡刚刚开始落地,以及其他项目。
“从这里走出去的模式,有些落地无锡,有些走向全国,还有一些已经走上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我对创新中心的发展是满意的。创新模式在中国做好以后,会加快速度。”王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