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专访兴业银行副行长薛鹤峰:寓义于利 添彩美丽中国

2018-08-21 17:18:20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一场小雨过后,武汉园博园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如同一幅写意风景画。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此漂亮的景观居然是在垃圾填埋场上建成的,这里曾经消纳约100万吨生活垃圾,宛如一块巨大的城市“伤疤”。

以申办园博会为契机,武汉于2013年启动垃圾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在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资金高效支持下,亚洲单体最大的垃圾填埋场脱胎换骨成为城市生态明珠,并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获得“C40城市气候领袖群第三届城市奖”。

武汉园博园项目只是兴业银行12年以绿色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回首兴业银行植绿之路,兴业银行副行长薛鹤峰十分自豪。2006年,绿色发展尚未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绿色金融更是知之者甚少,兴业银行毅然吹响进军绿色金融的先锋号,率先推出节能减排贷款产品,着力深耕绿色金融;12年之后,绿色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绿色金融蓬勃发展,成为商业银行业务体系的一个重要门类,更成为一片具有广阔前景的新蓝海。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点绿成金”的实践历程再一次印证了该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和我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的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已呈星火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陆续加入到绿色金融发展大潮中来。

“绿色金融将迎来新一轮战略发展机遇期,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蓝海,随着金融市场的扩大开放,绿色金融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我们不怕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是我们不变的企业文化基因。”薛鹤峰表示。

对于未来他踌躇满志,兴业银行2016年便制定了“两个一万”的5年目标,即到2020年,兴业银行集团的绿色金融融资余额突破一万亿元,绿色金融客户突破一万户,并将提供多样化的“融智”服务,努力成为全球一流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目前该行已提前完成客户数破万的目标。

专访兴业银行副行长薛鹤峰:寓义于利  添彩美丽中国

兴业银行副行长薛鹤峰

绿色金融不仅是情怀和责任,也具备商业可持续性

第一财经:今年适逢兴业银行采纳赤道原则十周年,也是绿色金融发展的第12个年头,您如何评价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绿色金融对兴业银行乃至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薛鹤峰:2006年国内首推节能减排贷款产品之后,2008年10月兴业银行又正式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商业银行,当时我们也面临了一些的争议和压力,但我们咬定绿色不放松,化压力为动力,十多年来深耕绿色金融,推动可持续发展公司治理理念的内在革新,形成了赤道原则中国化的典型实践样本,不仅对兴业银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绿色金融带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十多年来,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为我国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源头活水。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兴业银行已累计为15742家企业提供绿色融资15748亿元,融资余额达7589亿元。

十多年来,顺应企业融资需求变化趋势,兴业银行持续创新完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从单一绿色信贷,拓展到租赁、信托、基金、投资、消费等领域,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绿色金融“兵器库”,几乎以一己之力开辟的绿色金融业务体系已成为兴业银行和整个银行业重要的业务门类,推动银行业向社会和环境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倾斜资金,优化业务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十多年来,积极推动赤道原则本土化,兴业银行推进管理体系与业务流程重构,革新了银行在项目融资方面的风险管理和信贷审批理念,建立了一整套先进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不仅促进了银行可持续发展,也提升了客户的管理风险能力和长期盈利能力,逐步探索出可复制、普遍适用的可持续商业发展模式。

更难得的是,十多年来,兴业银行始终为绿色金融发展“鼓”与“呼”,坚持做绿色金融的“布道者”,并积极借助银银平台等渠道开展绿色金融经验与技术输出,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加油助力,同时通过参与赤道原则等国际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制订,与国外同业分享绿色金融发展经验,在国际绿色金融舞台传递“中国声音”,输出绿色金融的中国解决方案。

第一财经:绿色金融赚不赚钱?只是情怀、责任?还是也兼顾商业效益?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就兴业银行实践来看,您认为采纳赤道原则,发展绿色金融是否具有商业可持续性?

薛鹤峰:其实这个问题,今年初我行发布的《从绿到金:基于赤道原则的银行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一书已经给出了答案。我们通过实证研究证明,采纳赤道原则与银行绩效以及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正相关的,这项研究为绿色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行胜于言,在兴业银行12年的绿色金融实践中,我们证实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绿色金融不仅是情怀和责任,也具有商业可持续性,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采纳赤道原则,发展绿色金融确实促使银行对项目筛选审核更加严格,让不少人担忧是否会影响银行“赚钱”,但从长远来看,它促进了银行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的提升,使得银行资金向优势项目集中,提高资产质量,推进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和盈利模式的转变,从而提高了中长期贷款的整体收益率,成为可持续经营的“催化剂”。2016年1月,我行在国内首发绿色金融债,3年期发行成本2.95%,较市场同期限商业银行普通债券平均成本低23BP。目前,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超过7500亿元,在企业融资余额中的占比超过20%,而绿色金融资产质量大大优于银行业平均资产质量,根据原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7年6月末,21家国内主要银行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不良贷款余额241.7亿元,不良率0.37%,比各项贷款不良率低1.32%。兴业银行所支持的项目可以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节约标准煤2951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8390.62万吨,年节水量40890.84万吨,实实在在地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打好“四张牌” 拓宽护城河

第一财经:站在绿色金融“风口”,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摩拳擦掌,加快布局绿色金融,您认为这是否会重塑绿色金融市场竞争格局?而立之年的兴业银行将如何保持竞争优势?

薛鹤峰:作为绿色金融的倡导者,我们很高兴也很欢迎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加入到绿色金融这一远大事业中。

三十而立,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兴业银行与改革开放时代脉搏共振,在市场竞争的锤炼和洗礼下,从小到大,砥砺前行,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中国主流银行集团。可以说,在竞争中求发展是我们不变的企业文化基因。

通过十多年创新发展,我行在绿色金融制度流程、产品体系、创新能力、风险技术、科技系统、运营体系以及人才队伍等方面都处于业内领先地位。但我们并未固步自封,而是牢固树立危机意识,不断谋划布局,下好“先手棋”。2016年我行制定了“两个一万”的5年目标,努力打造全市场领先的绿色金融集团和全球一流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目前已提前完成客户数破万的目标。对于国家设立的首批绿色金改创新试验区,我们也率先布局,直接参与了各个绿色金改创新试验区规划方案的起草制定,并与新疆、浙江、江西、贵州四个试点省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在首批试验省(区)累计投放绿色融资超过2600亿元。

下一步,我们还将重点打好四张牌。

第一,打好集团牌。推动绿色金融在集团各子公司落地生根,并努力成为所在行业绿色金融领军者;加强集团协同联动,推动绿色金融业务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第二,打好创新牌。融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立足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和实体企业绿化改造的融资需求,创新完善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提升绿色金融供给质量和效率。

第三,打好科技牌。在首个绿色金融专业支持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运用,降低业务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第四,打好开放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多边合作,积极参与构建绿色“一带一路”,稳步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化战略实施,探索绿色金融技术、标准和经验“输出”,增强我国绿色金融的国际话语权。

第一财经:这几年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并走在了全球前列,绿色金融发展突飞猛进。然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在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和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上,您有何建议?

薛鹤峰:“孤木不成林,百花才是春”,12年来,我行充分发挥绿色金融领先优势,“融资+融智”支持推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和绿色转型发展,牵头或参与了多个绿色金融制度、规划方案和统计标准的起草制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我国绿色金融还面临诸多瓶颈和问题,需要配套政策支持、标准体系、市场环境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主要有三方面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正向激励政策机制。建议对绿色金融业务设定较低的风险权重和资本监管要求,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实现更加差异化的风险定价,同时,加大政府税收优惠、风险补偿以及信用担保等支持,在处置不良资产时,要明确绿色债权优先受偿权地位,此外,根据绿色金融所支持项目实现的节能减排效果,对金融机构进行专项奖励等。

二是加快绿色金融统一标准体系建设。建议对现有绿色债券和信贷标准进行整合,出台权威统一的界定标准;加快推进绿色证券、环境权益等其他各类绿色金融产品标准的制定等。

三是积极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公共环境数据平台,培育并规范绿色认证评级机构,尽快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等。

编辑:李燕华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