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我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基本实现全覆盖丨诚信建设万里行

2018-07-31 17:02:53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今年7月之后,随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国社会团体、基金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企业组织都将具备一个18位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这一制度改革除了多码改一码便利企业,简化市场主体办事手续外,更重要的是,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还是企业组织信用记录的载体,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可通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有效识别主体身份,并对信息进行关联比对分析。

诚信中国重要一步

与公民身份证号一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也有18位,包括1位登记管理部门代码、1位机构类别代码、6位登记管理机关行政区划码、9位主体标识码和1位校验码。用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的话说,就是“相当于赋予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一个全国统一的‘身份证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是企业信用记录的载体,社会大众可在“信用中国”网站通过输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查询到相应的企业信息和信用记录,包括有过失信记录和受到多部门联合惩戒的失信“黑名单”信息以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等。换言之,想要了解一家企业的基本信息、经营状况,只需知道它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便可知晓。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相当于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身份证号”,一方面可由此有效识别主体身份,对信息进行关联比对分析,为实现信息共享和利用创造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因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将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的信用记录归集整合到当事主体的名下,形成完整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档案,这就为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创造了条件。换言之,这项制度是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为政府监管和服务提供支撑保障。

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2006年开始建成浙江省首个信用平台,并逐步将企业组织信用信息覆盖面向政府和个人推开。如今平台已在64个市级单位、11个县(市、区)和各级审批中心、民间借贷中心及“信用温州”网站开放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只要打开“信用温州”平台,不仅能查到企业、个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还可以查到大量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案例和名单。

根据第三方评估调查,温州在意自身信用评级的法人代表比例达到94%,在意自身信用评分的个人比例达到91%。可以想见,在全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改革后,诚信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浙江省信用中心主任王宁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个地区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以降低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放大资金周转效率,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引资企业形成稳定的投资预期,以便加大投资力度。”

长三角区域也正在积极推进联合奖惩,今年6月编制的《长三角区域深化国家信用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18-2020)》,提出要继续保持长三角区域信用工作全国性领先地位,聚焦长三角区域生态环保领域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机制,目前已初步形成区域环保严重失信企业认定标准。

激发企业活力

虽然主要内容旨在推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改革本质上是一次商事制度改革,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和激发企业活力。

此前,我国普遍存在“多头赋码”“多码并存”的现象,缺乏有效协调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多数代码仅应用于各部门内部管理,一些部门信息数据相互割裂封闭,存在“信息孤岛”问题,影响了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对企业组织而言,从注册到营业要跑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获取工商注册号、纳税人识别号等多种登记证号,不仅给生产经营带来不便,也增加了负担,浪费社会成本。

改革后,多码改为一码、多次办理改为一次办理,直观上就简化了办事手续,节省了时间和费用,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而且,此项改革与政府“放管服”进行联动,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市场主体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并推动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共享,与社会和市场各方面信息交换整合,形成可供利用的大数据资源,为政府监管和服务提供支撑保障。目前,依托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各地“多证合一”的改革全面实行,如北京 “二十四证合一”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四川全面实行“三十三证合一”改革,方便政府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平台建设越来越完善,应用场景也将越来越丰富。比如信用状况良好的小微企业,可以更为便利地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此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意愿不高,主要原因是风险难以掌握,在信用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后,金融机构的顾虑将逐步打消。

以上海构建的信用张江创新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为例,通过自评、他评及信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挖掘需求企业,已帮助逾600家企业从各金融机构获得了支持,累计银行机构融资额约50亿元,担保机构担保额约12亿元,券商机构推荐“新三板”挂牌企业38家,风投机构投资企业近50家。

编辑:刘展超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