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中国航发董事长曹建国就曾表示,实现航空发动机振兴,是一项十分艰苦而又任重道远的事业,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辛苦的努力。
我们要补的课很多
算起来,我国航空工业从1951年起步至今已近70年,遗憾的是,当年的工业底子薄、科学基础弱,难以走西方那样“科学——技术——工程”有机融合的完整探索之路。
“照葫芦画瓢”成了没有办法的办法。向苏联学习,做测绘仿制,是那个时候科技人员的拿手好戏。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做出来的东西“貌合神离”,画虎不成反类犬。后来,没了拐棍儿,没了样机,留给科技人员的就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从“零”开始,奋力直追,这可不是一个10年冷板凳就能简单“坐”出来的。
尹泽勇拉过一条时间线,从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成功研制出有动力飞机,到115年后的今天,这期间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从活塞式发动机,到喷气式发动机,再到涡扇发动机,从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到材料科学、控制理论的基础,从应用基础研究到工程技术,研发了一代又一代发动机、一代又一代飞机,其背后是无数个“看不见”的应用基础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反观中国,要用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人家用100多年做过的事情,我们要补的课很多。”尹泽勇说。
尹泽勇最初踏入这个领域,正值“文革”后期,他所在的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地处湖南株洲,没有太多型号研制任务。这恰恰给了他们较充裕的时间“天马行空”,专心琢磨结构强度、压气机、涡轮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问题。
或许是命运弄人,我国第一型自行研制并设计定型的涡轴发动机,就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背景之下,在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加大涡轴发动机发展力度之后,基本上走过了“科学——技术——工程”结合发展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