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顺周期行为何解?
“简单地说,比如最近几周,美元指数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人民币对美元的即期汇率就会容易受到非理性贬值预期的影响,市场供求也会出现失真,会有一些恐慌性的抛盘,从而加大汇率超调的风险。”某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表示。
今年以来,美元指数累计上涨了超过2.5%,同期,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贬值了1.77%。
谈及中国经济和跨境资金流动形势,易纲称,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际收支稳定,跨境资本流动大体平衡。
对于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易纲表示:“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行之有效,必须坚持。”
而对于备受关注的货币政策走向,易纲表示,“将继续实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运用已有经验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发挥好宏观审慎政策的调节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已有经验和充足的政策工具”指的是什么?
可见的是,央行的工具箱里就躺着已经实践过的有效工具,即此前已恢复中性的逆周期因子。
去年上半年,在美元指数大跌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只是小幅震荡的走势持续数月后,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在原有的“收盘汇率+一揽子货币汇率变化”基础上,引入了逆周期因子,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在解释这一举动时表示,目的正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
正是得益于逆周期因子的引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去年5月底开始了一波凌厉升势,并将这波升值势头一直延续了今年一季度。
今年1月,在看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短短17个交易日就升值超过2%后,央行再度出手调整了应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理由则是,随着此前外汇市场上存在的顺周期贬值预期已大幅收敛,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银行均已将其报价模型中“逆周期因子”恢复中性。
中国是否会考虑人民币贬值以应对贸易摩擦? 在4月11日博鳌亚洲论坛“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分论坛上,主持人将这个问题抛给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 易纲回答说,中国的货币政策以及汇率体系运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