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内外因素交织,为用户隐私保护“埋雷”
除网站遭受网络攻击致使用户隐私信息泄露外,部分政府网站信息披露不当、一些企业“利诱”用户提供敏感信息、少数机构“明目张胆”与第三方共享用户数据都为用户隐私保护埋下隐患。
——部分政府网站信息披露不当。去年下半年以来,安徽、江西等地的政府网站以信息公开为由,将群众的隐私信息在网站上“张榜公示”。这些隐私信息包括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住址、慢性病病情信息。此举极易引起不法分子的注意,将上述信息保存后用以实施“精准诈骗”等目的。
——一些企业“利诱”用户提供敏感信息。今年春节前夕,某资讯阅读类APP在其官方举办的红包活动中,诱导用户在红包提现前,将自己的个人信贷、商业活动交易记录、违法违规等敏感信息查询授权其及其合作伙伴。尽管事后其官方澄清相关信息授权是为了“反洗钱”等目的,但仍引发多位法律界人士质疑,认为此举“既不合规,也不合法”。不少用户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在该活动中将自己的敏感信息查询权“拱手相让”,也为大规模用户隐私信息泄露“埋下祸根”。
——少数机构“明目张胆”与第三方共享用户数据。在某共享单车企业2018年1月1日起生效的用户协议中,明确表示其“有权”将用户注册资料等用户信息提供给第三方。耐人寻味的是,该条款生效的前提是“该第三方同意承担与我们同等的保护用户隐私的责任”。在如此语焉不详的约束性前提下,一旦用户的注册信息发生泄露,企业就有可能以此条款“甩锅”给第三方,为用户维权“刻意制造”障碍。
用户隐私保护还需多方同向发力
一些受访者向记者表示,随着国家对互联网行业在信息数据保护方面的监管有所加强,同时保护用户“网络隐私权”的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自身对于隐私权利保护的意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