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硅谷的独角兽数量增长正在放缓,已经存在的独角兽企业获得了大量的风投资金,这导致一些企业估值被高度放大。而高企的利率和市场重回波动的经济大背景正在冲击着硅谷的科技泡沫。
近期Villanova商学院教授KeithWright向行业发出警告:“硅谷科技泡沫几年前就已经达到了顶峰,接下来就是走下坡路。”
Wright教授认为,投资独角兽的很多风投即将面临重大的损失,因为独角兽的估值过高。根据PitchBook截至5月15日的数据,2014年的时候,美国独角兽新增数量是42个,到了2015年这一数量达到了43个,而之后新增独角兽数量就再也没有达到这一水平。2017年,美国新增独角兽数量为33个,今年预计这一数字将骤减至11个。
截至今年2月底,全球独角兽总数为279家,Wright教授认为,这已经达到了顶峰。根据另一份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办公室发布的报告,独角兽目前的估值平均被高估了50%。这份研究报告由BritishColumbia大学的WillGornall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IlyaStrebulaev教授共同撰写,他们在针对135家独角兽公司进行调查后发现,大约有一半独角兽的估值应该少于10亿美元。
目前的一大趋势是独角兽企业并不急于上市。在1999年,科技企业在上市前的平均年龄是4年,而今天上市前的平均年龄达到了11年。出现这种差异的最大原因是私募资本的泛滥,这些新进者包括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
更重要的是,这些投资人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让独角兽盈利,而是让独角兽的用户基数变大。另一方面,新的监管规定能够让一些股东获得更多的投票权,这些权益包括对资产以及分红的权益,这也推升了独角兽的估值。去年上市的Snap不愿意给到股东这些投票权,结果是其IPO之后的股价跌得很难看。
研究人员相信,目前独角兽的价值评估体系默认独角兽的所有股票价值都是按照最新发行的股票价值来计算的,这是导致独角兽整体估值偏高50%的主要原因。而且新的监管规定允许公司在上市前拥有远远超过正常数量的股东数,这也意味着企业不用IPO,通过多轮融资就能够快速地把估值做大,反过来可以再向投资人要更多的钱。
从2014年至今,美国新上市公司的数量分别为275家、170家和105家,这些数字都远低于2012年的水平。根据佛罗里达Warrington商学院教授RayRitter的统计,在去年新上市的企业中,有76%的企业未盈利就上市,这一水平接近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代的水平,当年未盈利上市企业的占比超过80%。
不仅如此,私募市场正在受到目前全球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比如当利率高企使得借贷成本过高的时候,这也将波及所有烧钱速度快过挣钱速度的企业。笔者认为,十亿美元的独角兽并不是经济安全的象征,恰恰相反,它预示着市场上弥漫着估值过高的风险。
去年以来在美国上市的几家具有代表性的独角兽企业的股价目前都不尽如人意。比如去年3月上市的Snap,上市首日股价飙涨44%,不过比起17美元的发行价,现在股价跌到了11美元;另一家高估值的独角兽BlueApron股价比起去年6月上市时的发行价10美元,目前已经跌到了仅3美元。
企业IPO之后的股价下跌,往往是由于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的估值不匹配导致的。《华尔街日报》研究发现,已经上市的独角兽公司,如果在上市两年内仍未盈利,那么公司股价将出现断崖式的下跌。
不过矛盾的是,这些独角兽公司并不是停止烧私募资本的钱,选择上市就能一劳永逸的。如果成长了十年的企业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即使上市了,前景也很暗淡。因为要知道,大型的科技公司已经能够很快地采用新兴技术,同时又能保证已有的竞争优势。过去这些大公司如果需要花上十年时间进行技术的更迭,现在这一时间段大大缩短了。这也意味着,一旦大公司发展起颠覆性技术,那么独角兽能玩的空间就很小了。
所以现在在思考独角兽上市的问题时,需要问对两个问题:首先是它们最后一轮融资是在什么时候?其次是它们是否成功地产生了利润?增长率又是多少?
笔者认为,不管怎样,市场的价值评估体系是非常公平的,独角兽的估值是否偏高,很快就会被市场检验出来。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胡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