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的投资环境得到了全方位的改善,除了港资以外,世界上知名的跨国公司也开始涉足深圳和珠三角,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宜的劳工、优惠的政策,建立它们的全球加工基地,从而使深圳和珠三角变身为“世界工厂”。多年来深圳一直蝉联全国大城市当中出口总额第一的桂冠,出口总额曾占全国的40%左右,2017年深圳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8万亿元,其中出口达1.65万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0.8%。深圳乃至珠三角经济的腾飞和世界工厂的地位,为深圳港提供了充裕的适箱货品,使深圳港也成为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资本流入国做出重大贡献。
因此,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深圳实现突破和起步的。深圳特区建设和发展所取得的其他成绩,应该说都是从发挥对外开放的历史和战略地位过程中派生出来的。
(二)深圳是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试验场。
从深圳发展的历史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验场的作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特区对外开放和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被逼出来的。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特区成立时,城市的改革还没有真正起步,在确定深圳兴办经济特区之初,中央并没有明确提出特区要搞市场经济,只是特区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发挥好市场调节的作用。但深圳在建设初期的实践中,特区的开发、对外开放和旧的计划经济之间难以调解的矛盾充分暴露了出来,逼迫深圳要冲破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探索新的能够保障特区建设的体制机制。
比如,深圳在特区建设初期,需要解决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物资、干部、劳动力等发展要素问题,就和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金融管理体制、商品流通体制、物资分配体制、价格管理体制、干部管理体制、劳动管理体制等发生了尖锐矛盾,倒逼着深圳去探索适应特区建设的新体制、新机制。又如,深圳特区要兴办来料加工企业,开展“三来一补”,扩大对外出口创汇,也势必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外资管理体制、外汇管理体制等发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