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这意味着,如果让一个人来翻译,或者把错误率整出来,那绝对达不到5.1%,这是一群人联合攻关才能做到的水平。
黄学东的观点是,从研究角度来说,这个意义十分重大,即便是0.1%的差距,无论是运算量还是时间,耗费都是巨大的。
黄学东深信“对话即平台”,“语音交互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是因为语音交互是一个无需触碰设备即可完成的体验,它可以让人摆脱设备的枷锁。”
目前,微软已经将机器翻译技术落地。
但高计算量、噪音问题、理解力这三个问题,目前还是限制了语音交互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效果。
“虽然如此,但是语音交互毕竟已经可以落地并产生了商业化应用,‘机器听懂人话’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黄学东认为机器翻译是位于感知到认知之间的一个过程,因为它可以“假装”听懂,翻译出来的效果还不错,但实际上它并没有听懂。
语音交互的难题
机器翻译上从达到人类水平到超越人类水平,在业界一度被解读为人工智能在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但是现有大多数硬件与智能服务的交互体验仍有很大缺陷。黄学东认为这应该归于在“语义识别”方面大家还在止步不前。“我们在教计算机不仅是转录口语,而且要了解话语的意义和意图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从识别语音到理解话语,是语音技术的下一个主要挑战。”
黄学东认为在没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现在的机器翻译可以做到基本可信、基本可达、基本还算比较雅。但是如果出现突发事件,机器翻译出错误会出得比人类更离谱。而最好的方法是在机器转录翻译的时候,有人在旁边看着,有错误就给纠正一下。
在黄学东看来,语义理解是语音交互中最难攻克的问题之一。他指出,这是因为语音理解方面的标记非常少,而且也没有公认的标准,所以要通过非监督式学习来攻克这个困难,但是,非监督式学习目前还在探索阶段,亟待突破。
“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什么时候达到也不知道。”黄学东可以肯定的是,强人工智能一定是由自然语言理解、感知驱动的,让计算机能达到人的知识获取能力,可以通过阅读自动获取知识。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