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正在全国展开。有机构今天(20日)表示,黑臭水体治理的资金需求规模较大。
阿拉善SEE基金会、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今天发布的《从速决战到长治久清》报告称,根据生态环境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整治清单,1789个黑臭水体的治理项目投资总额近2400亿元。
而根据中信证券的研究结果,要实现2030年消除全部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投资需求或将超过7000亿元。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到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上述报告介绍,2016年2月,住建部和原环境保护部发布黑臭水体清单,22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要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清理1841条纵横在城市肌体上的黑色“血管”。而随着排查的深入,一年后,清单上的水体总数增加到了2100个。
黑臭水体“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治理面临多重挑战。报告介绍,上报黑臭水体的地级以上城市有224个,广泛分布在东中西部;据不完全统计,83个城市1265个黑臭河段治理总长度达7063公里,北京市61条建成区黑臭水体总长就长达268公里。
此外,导致黑臭水体的情况复杂,治理难度大。报告介绍,很多城市黑臭水体周边是城中村,或分布着散乱污企业和“工业大院”,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道,垃圾也不能被及时清运。解决方案涉及拆迁、再就业等问题,阻力重重。
报告说,合理的治理方案是在充分的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的,正所谓“一河一策”,既包括截污、清淤疏浚、岸带修复,营建人工湿地,也包括完善管网、雨污分流、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构建清水补给系统等。很多水体治理后还要承担城市景观功能,景观施工量十分可观。
“河流孕育城市,多少城市倚河而生,多少城市以水为名。”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和快速城市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或者将城市河流视为排污通道,或者大规模改变河湖面貌为城市建设让路,导致城市河湖生态功能丧失,污染严重,形成诸多黑臭水体,既影响城市形象,更损害居民的身心健康。
报告介绍,多家环保组织近期对16个城市101条黑臭水体(其中91条重点督办水体)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33个水体总体状态较好,与官方公布的治理完成结果比较吻合,建议着重关注后续的长治久清;有18个水体仍存在较为明显的黑臭问题,与公布的结果差异较大,建议作为下一步检查的重点;余下的50个水体多数已有改善,但在颜色、气味、垃圾、污水入河四个方面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建议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
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表示:“城市黑臭水体的实质是污水、垃圾直排环境问题,根子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合格。”
根据生态环境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安排,今年5月-6月,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将分三批对全国36个重点城市和部分地级城市开展现场督查。现场督查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形成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情况统计表和问题清单,实行“拉条挂账,逐个销号”式管理。9月-10月,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巡查,提出约谈建议。10月-12月,对问题严重的城市政府进行约谈,对约谈后整改不力的城市,将开展环境保护专项督察。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刘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