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据联讯证券,社融口径的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增速在2018年都出现了加速下跌的情况。委贷增速从两位数下降到1.43%,信托贷款增速从36%下降到了29%。2018年至今,每月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委贷与信托贷款之和均为负值。非标的死局对企业融资是结构性的打击。好企业基本没什么影响(城投房地产除外),原本资质相对偏差的企业所受影响较大。
资质较差的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也大,对非标的依赖度较高。现在非标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些企业首当其冲会受到影响。
在近期落地的资管新规中,打破刚兑正式被写入监管文件,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进入“打破刚兑元年”。这也就意味着合规合理违约进入常态化,去杠杆也进入了新阶段。
去杠杆在一些时候也可能成为企业违约的导火索。
4月初,中央财经委员会首提“结构性去杠杆”,按这一思路分部门、分债务类型提出不同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尽快把杠杆降下来,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
不过,去杠杆虽进展顺利,却也存在悖论。
近些年私营企业去杠杆的速度始终高于国有部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私营工业企业的整体平均负债率从2004年的62%降到2016年的52%,国有企业负债率虽自2014年始就没有增长,但也维持在62%左右的水平上。
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至2017年11月底,国有部门的负债总额超过100万亿元,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长10.8%。其中,央企负债总额51.5万亿元,同比增长9.3%;地方国企负债总额48.5万亿元,同比增长12.3%。
在去杠杆的大环境下,缩紧银根成为银行的不二之选。李奇霖认为,当信贷额度有限时,银行的信贷资金便会优先向以央企和国企为代表的大客户优质客户倾斜。因为这些客户要么抵押品足,风险低,要么能够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存款、中间业务收入及维系与政府关系等好处。
企业杠杆率虽是降下来了,打破刚兑、让资质不足的企业风险暴露常态化也是好事,只不过国企杠杆率的调降仍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