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由于汽车一路盘旋而上,下车后,记者开始感觉到头晕,像玩过山车后的感觉。“现在交通已经非常好了。”听到记者说从琼中来到什寒村路况复杂时,李虹说,“要是在以前,我们要走上好几个小时。当时的路面才这么大(她用手比画着大约50厘米宽),而且陡,下雨时容易打滑,危险。”。随着一块刻有“奔格内”三大个字的木牌映入眼帘,什寒村就到了。奔格内在当地语言中,意识是“来这里”。
村民黄秋梅对此有着更切身的体会。20年前,在她出嫁当天,迎亲队伍将她从邻近的冲山镇接到什寒村,光在路上就走了3个小时。“我几乎是爬着上来的。”
偏远、交通不便似乎成了贫穷的代名词。黄秋梅说,当时“村里多数人的房子都是破旧的瓦房,还有茅草屋,村里不通电,一入夜,山气的寒冷侵袭而来,心里也跟着发冷”。
由于山里湿气太重,那时什寒村总是湿漉漉的。李虹对此也标“不知道为什么”。但她看到,这种气候对村里的茅草房影响大,茅草几乎两三年就要换一次,赶上阴冷潮湿的季节,村人甚至长达1个月见不到阳光,而道路泥泞和随处的猪牛粪便更是让人寸步难行。在这种情况下,过年过节,一些外地嫁过来的媳妇甚至不好意思让娘家人来走亲戚。
不过,什寒村曾有过一段美好的日子。在上世纪80年代,什寒村一度是远近闻名的养牛村、富裕村。那时候,什寒村每家每户都有几十头牛,村里一些不错的老房子都是靠养牛建起来的。
“当时专门有公司来收购。”什寒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康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总体来说,当时养牛好,收入不错。”
但好景不长。出于生态保护的需要,政府号召村民封山育林,这让原本可以用来放牧的土地逐步减少,原始养牛产业遭受巨大打击,村里的生活水平也大不如以前。
不养牛后怎么办?什寒村开始把目光转向传统的农作物。然而,高海拔让什寒村的土地对许多经济作物有一种天然的排斥。传统的种植业在这里几乎被堵死了。 “最后我们都不想种了。”王国康说,“我们于是开始种水稻和中药材益智。”但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以及价格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种植益智的效益也一直上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