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票房造势手段闻所未闻:《后来的我们》遭多方围剿

2018-05-02 08:12:1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何为“霸道”?抢“跑道”(银幕)、抢档期、抢场次,不一而足。

一般而言,对于一部上映影片来说,上映前三天的票房表现非常重要,业内人士通常称之为“起片”——就是一旦票房开启时有一个很亮眼的成绩,不仅会让各大院线随之增加排片场次,观众也会受影响跟风走进影院。

2016年初,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调查出票房造假的《叶问3》,其手段主要是通过制片方花钱买票房,从而导致“幽灵场”、“15分钟一场“的奇观出现。此前《捉妖记》也曾被质疑票房注水,彼时该片投资方曾表示:“有些场次是做了公益场,片方花钱请那些没有能力买电影票的人看电影。”

这种电影票“自卖自买”的操作,制片方或发行方至少是砸了真金白银。而此次,随着票务平台退票制度的发展完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出现了集中退票的“神操作”。相关方利用在线购票规则,既推动了起片的良好表现,先声夺人,也省下一大笔金钱。

然而,影院方却因此蒙受了巨大损失;对于很多观众而言,这也是一种误导。

值得注意的是,猫眼和微影在去年9月合并后,在线售票市场集中度迅速提升。在线票务网站的话语权和盈利能力加强,猫眼微影近日也有了年内赴香港上市的传闻。

与此同时,网上票务现在直接参与影片的拍摄、制作、发行,渗透力越来越大;从市场秩序的把控角度来看,国家电影主管部门执法难度也越来越大。

既做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会阻碍市场机制的运行。由此看来,美国曾经长期实行的反电影业垄断的《派拉蒙法案》,在当下的中国亦有借鉴意义。该法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允许电影公司开影院,力求避免垂直垄断。

虚张声势、集中退票,这样的操作对于电影本身和影迷也是一种伤害。在“退票门”之后,《后来的我们》在豆瓣电影的评分已从6.7下滑到了5.9。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

    点击加载更多相关新闻
    没有更多相关新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