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多位专家表示,当前杠杆率增速大幅回落,总水平趋于平稳,去杠杆初见成效。未来去杠杆的重点是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应对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方面,应标本兼治,从根本上处理好政府与企业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总体稳杠杆 局部去杠杆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近日发布的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2017年度)指出,尽管2015年底政府提出去杠杆的目标,但真正取得成效的是2017年,即实现了总体稳杠杆、局部去杠杆。
报告称,总体稳杠杆体现在:2017年,包括居民、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实体经济杠杆率由2016年的239.7%上升到242.1%,上升了2.3个百分点。对比2008年以来杠杆率的快速攀升,当前的杠杆率增速大幅回落,总水平趋于平稳。局部去杠杆体现在: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回落,金融部门加速去杠杆。
从结构上看,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下降,居民杠杆率上升较快,政府部门杠杆率略有回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由2016年的158.2%回落至156.9%,下降了1.3个百分点;居民部门杠杆率从2016年的44.8%上升到49.0%,提高了4.1个百分点。
“可见,2017年的总杠杆率上升主要是居民杠杆率上升所致。”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晓晶分析,居民部门加杠杆近两年呈现加速态势,增幅达4.9个百分点,居民部门杠杆率快速攀升致风险凸显。
2017年,居民短期消费贷增长过快,全年增长38%。这些贷款有相当大的部分仍是住房贷款的替代形式。“由于这部分贷款缺乏实物资产的抵押,银行面临的风险敞口更大,而一般寻求消费贷来降低首付比例的家庭,其金融资产规模也有限。一旦其收入流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违约风险。”张晓晶分析说。不过,居民部门杠杆率风险不宜被夸大。目前居民债务尚处于可控范围,居民仍有大量的存量金融资产来应对流动性风险,居民高储蓄率也保证了足够的清偿能力。
国企出现降杠杆势头
虽然居民部门加杠杆近两年呈加速态势,但国企已出现降杠杆势头。
数据显示,2017年国企资产负债率为65.7%,比上一年下降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5%,比上一年下降0.3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去杠杆仍是未来重中之重。”张晓晶指出,尽管国有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但非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速度更快,使得国企债务占比依旧保持在高位。当前国企债务占全部非金融企业部门的62%,比2016年增加3个百分点。因此,去杠杆仍面临挑战。
标普董事总经理、首席评级官李国宜认为,近年来国有企业降杠杆意愿很强,但个别企业在转型中扩张较快,负债较多,要重视这种局部风险,但目前整体风险可控。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风险是地方隐性债务。张晓晶称,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约30万亿元,约占GDP的40%,是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最大部分。近两年,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以及一些替代性融资方案的出现,这部分债务增速已从20%以上回落至10%左右。
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副主任常欣指出,政府显性债务杠杆率相对较低,2017年政府总杠杆率从上一年的36.6%下降至36.2%。但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主要承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及公益类建设,财务状况并不理想。在平台与政府的现有关系架构下,可能还需要增加对平台企业的持续补贴。此外,融资担保债务虽然在引入市场化机制,但实践中违规担保和变相举债仍时有发生。
稳中求进去杠杆
专家表示,去杠杆是缓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对于去杠杆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张晓晶表示,去杠杆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只有总杠杆率稳了、宏观经济稳了,才有条件实现局部的去杠杆。总体稳杠杆是局部去杠杆的前提。
专家表示,就当前而言,去杠杆的重点在于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为保持总杠杆率的基本稳定,政府部门及居民部门适度加杠杆是理性的选项。鉴于居民部门近年来杠杆率攀升过快,提示居民杠杆率风险、促进居民杠杆率趋稳是务实之举。
张晓晶认为,未来国企去杠杆的主要路径有三条:一是清理“僵尸企业”,加大兼并重组力度。二是通过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式,稳步推进债转股。三是处理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要减少隐性担保、刚性兑付,促使国企运行更加市场化。
常欣指出,在防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方面,在根本上应处理好政府与企业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应对地方隐性债务风险需标本兼治。要改变政绩考核机制、打破刚兑、破除隐性担保,形成长效机制,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地方与中央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分出边界,理清权责。
“短期可操作性方案一是加快构建资本预算制度,强化政府性融资行为的预算管控;二是打造中国版的地方政府‘市政项目收益债’,适度扩大新增专项债务限额。”常欣表示。(记者 程竹)